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巷陌深处烟火暖 只为这一口烧饼的香烧饼

2025-11-28 09:12| 编辑: 邵红飞 | 查看: 370|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杨燕/文 王军侠/摄|来自: 颍州晚报


      “兄弟姊妹们,我现在就开始和面了,想吃的今天可以来!”11月26日凌晨3点30分,颍州区汝阴路小巷里,老康烧饼铺的灯光准时亮起,75岁的康振国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备好原料后,不忘拿起手机点开微信粉丝群,敲下这句熟悉的通知——这是他坚持了两年多的习惯,群里有130多位老顾客,大家早已把这句话当成了专属“早餐信号”。

烧饼剂子


  小巷清晨烧饼香

  老康的烧饼铺藏在颍州区汝阴路的小巷深处,清晨6点刚过,铺子前就排起了长队。烧饼有甜咸两种口味,售价2元/个,价廉味美,深受食客的青睐。

  老康站在烤炉前,打烧饼的动作如行云流水:先把备好的面团揉成长条,再揪成一个个小剂子。取来一个剂子置于掌心,团两圈后“啪”地一声甩在案板上,用手将面团拉长,均匀地抹上混有豆油、大茴香和盐的馅料,再卷起来揉搓按压,后擀成片状、撒上芝麻,一个烧饼胚子便制成了。只见他单手持胚,探头看一下烤炉内的空间,伸手将胚子送进烤炉,并精准贴在炉壁上。烤炉内火光闪烁,烧饼胚在烘烤下渐渐焦黄,不一会儿,便可夹出交到食客手上。此时,烧饼烫手、焦香扑鼻,口感最佳。

  “老康家的烧饼,我吃了快40年!”阜城市民张先生捧着刚出炉的烧饼乐呵呵地介绍。说话间,他咬一口烧饼,金黄的外壳在齿尖发出“咔嚓”脆响,令他赞不绝口。“烧饼得趁热吃,我就馋这口焦香。他以前在大戏院附近的回民饭店门口摆摊,我就经常吃。后来他搬了几次地方,我一直循着香味找。”张先生说。

制作饼胚


  50余年匠心守味

  老康打烧饼的手艺,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他跟着舅舅学打清真烧饼。“舅舅手把手教我揉面、控火,反复叮嘱咱做清真食品,用料、手艺都得讲究,不能有半点含糊。”老康摊开双手,掌心布满老茧,指缝里还沾着些许面粉,那是几十年揉面留下的岁月印记。

  1973年,老康被分配到阜阳一家建筑公司当瓦工。“那时候工地里的活少,我的收入也低。看着家里嗷嗷待哺的孩子,我想起了舅舅教的手艺,便每天下班扛上小炉子,去街角摆摊卖烧饼。”老康介绍,当时,烧饼卖1毛钱一个,刚出炉就被抢光,街坊们都夸:“这面香,比啥都馋人。”

  老康烧饼好吃的核心,全在那盆“老面”里——从不放发酵粉,靠老面引子循环发酵,冬季需自然发酵8小时,夏天4小时,他根据季节调整起床和面时间。揉面门道更是讲究:天热用温水化碱面揉匀防黄斑,天冷取老面“提劲”加干碱面揉到光滑不粘手。

  外壳金黄焦脆的秘诀,还在独门刷酱工艺:在烧饼上刷一层红薯稀和麦芽糖熬煮的酱料,烤出的烧饼香亮不腻。搭配的麻糊也不含糊,大料、花生、芝麻都是老康亲自采购,必须挑当年新花生和颗粒饱满的芝麻。“用料差一点,客人就能尝出来,我可不能砸自己的招牌。”

酥香可口


  老手艺的传承与温情

  眼下,老康的儿子康鹏飞常在店里帮衬。“2019年,我看父亲年纪越来越大,担心他身体扛不住,就回来帮衬了。”他接过父亲手上一半的活儿,每天从11点开始干到收摊,和面、烤饼都不在话下,父亲就在旁边看着,时不时提醒一下“火大了”“面揉得力度不够”。

  老康的烧饼铺以前只能现金付款,康鹏飞回来后,为小店开通了支付宝和微信收款,还建了顾客粉丝群,方便与老顾客沟通。如今,群里既有追着吃了几十年的老街坊,也有特意赶来的新食客。

  “生意好的时候,我一天能用掉100斤面粉,打450个烧饼。现在不想这么累,一天只打300多个,够卖就行。”老康笑着说。老伴则在一旁忙着盛麻糊,舀起香浓的麻糊递到客人面前,犹如一家人。

  望着烤炉里的红光,老康眼神温暖:“只要身子骨还行,这炉烧饼我就一直打下去,让大家都能吃到咱阜阳的老味道。”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