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承载着自然景观、人文地理与历史信息,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正所谓“地以名传,名以文传”。近日,《界首市地名志》及其附录《界首市地名录》出版发行。 《界首市地名志》共收录3592条地名。这些地名背后有何渊源?记者对其中部分地名进行了采访和梳理。 臧家公馆 该地名源于臧家公馆,为清末民初爱国将领臧致平的故居,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馆位于界首市城区新华街中段路北,建筑风格为典型的清末民初北方大宅院,面南临街,二进院落,原有房屋三十三间(现存三十间),包括上房、厢房、腰屋与倒座。 臧致平,1869年生于界首,幼年家贫,成年后迫于生计投身清军。在清末民初的军阀混战中,他凭借过人胆识逐渐崭露头角,被选送至吉林讲武堂学习。肄业返部后,他从一名普通军官逐步晋升,历任北洋政府第十四旅旅长、汀漳镇守使、福建建国军第三军军长等职,成为影响闽局的重要人物。 在近三十年的军事生涯中,臧致平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拥护民主,积极响应孙中山的进步主张,为北伐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该公馆在解放初期曾作为界首市政府的初创办公地,因而也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意义。 新阳城遗址 此地因古时筑有新阳城而得名,现存城垣范围清晰可辨。遗址位于界首—郸城公路西侧500米,光武镇尹城子村南,行政上属光武镇。古城址略呈长方形,南北长390米,东西宽330米。 历年来,该城址曾出土大量文物。根据文物判断,新阳城在当时是集政治、军事与商业功能于一体的重镇。 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设颍川郡新阳县。其县治未设于颍河北岸的阳城,而是在阳城以北20公里处新建新阳城。此城地处中原,为兵家必争之地,屡遭战火。尤其在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与王莽曾在此激烈争战,留下众多古迹与民间传说。1974年1月,经考古确认其为汉代古城遗址,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界首油坊街木楼 位于界首市西城街道信义社区油坊街北首,是2007年界首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一处保存完整的优秀传统民居建筑。该木楼不仅是界首独有的建筑,也是淮北地区少见的民国时期建筑。 油坊街木楼结构严谨,楼内设有木栏小廊、木楼梯和木格门窗。一人合抱的杉木大梁上雕刻有卷云、花卉等纹饰,整体风格与民国时期苏沪地区的民居较为一致。 为何此类建筑仅存于皖北的界首?这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抗战前,界首隶属于太和县,地处临泉刘兴镇(今颍南街道)以北、沈丘皂庙镇以东,原是豫皖两省沈丘、太和、临泉三县交界处的一个小集镇,四周为平原沃野。抗战爆发后,界首凭借沙河水运之利,吸引各地灾民和商贾蜂拥而至,日渐繁荣。至1939年,界首已成为豫皖边区的商贸与运输中心,随之兴建的木楼建筑群也颇具规模。 当时界首拥有纵横街道70多条,其中以致中街最为繁华。街内有各类商号、商行、店铺200多家。每当夕阳西下,玻璃街灯映照街道,灯火辉煌。街上人流如织,摩肩接踵,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使界首在抗战时期赢得了“小上海”的称号。如今,昔日的繁华虽已不再,“小上海”之名却留在了几代人的记忆之中。 中共沈丘县委员会旧址 位于界首市健康路与新华街交口西北角,行政上属西城街道。其得名源于抗战期间中共沈丘县委员会曾在此办公,并领导界首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1941年春,中共沈丘县委员会设于此地,在县委和界首特支的组织领导下,界首人民掀起了抗日高潮。 豫皖苏建国学院旧址 (解放战争时期) 位于界首市颍南街道裕民街玉皇庙院内,因豫皖苏建国学院曾在此办学而得名。1947年12月,豫皖苏建国学院创建于河南省鄢陵县彪岗,是中共豫皖苏区委和豫皖苏区行政公署创办的一所抗大式干部学校。学院先后随军在西华、扶沟、沈丘、槐店等地流动办学,于1948年7月迁至界首。该校共培养干部近3000名,随后学员随军南下,被分配至各省各条战线。 于古堆 位于光武镇,其名称源于古土堆与当地居民姓氏。 相传秦汉时期,某诸侯王的姨娘葬于此地。因墓中陪葬有金头玉器等贵重物品,为防盗掘,故设四门出八棺,形成八座古堆。由于附近居民多姓于,因此得名“于古堆”。于古堆分为东西两座:西座原高约7米,面积约2400平方米,现已夷为平地,成为居民区;东座原高约7.5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后因取土破坏,一半已成水塘,现存面积约1024平方米。该处曾出土一尊跪式泥俑,高0.7米,造型别致。 王贡生宅院 位于光武镇东街,为清朝末年光武一位王姓贡生考取功名后,由朝廷拨款所建的府第,故得此名。 尽管“王贡生宅院”的前后院东西厢房及后院主房早年已被拆除,但局部如屋檐斗拱、砖雕与木雕等装饰结构仍保存较好。此外,宅院后院存有一株珍贵的百年皂角树,主干粗壮,需一人以上方能合抱,树冠覆盖范围近400平方米,整体风貌蔚为壮观。 化古寺 位于光武镇西北约5公里处,其名称来源于古代传说与建筑形制。 相传汉代王莽追赶刘秀至此,刘秀所骑骡子怀有身孕,无法疾行。刘秀急道:“你就不能化驹吗?”骡子闻言果然化驹,助其摆脱追兵。后刘秀称帝,在此建寺,取名“化骨寺”,后世讹传为“化古寺”。该寺始建于东汉,历代屡有损毁,清代曾重建,1968年遭人为破坏。 田营十三窑古窑址 位于田营镇,因境内有芦化古寺窑、魏窑、殷窑、计窑、尹窑、高窑、沈张窑等十三处古窑而得名。 当地自隋唐以来便有居民以烧陶为业,遗存有芦窑、魏窑等十三处古窑址。2006年12月31日,该窑址被界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