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收藏的是历史,传承的是文化

2020-6-8 09:54| 编辑: 刘黎 | 查看: 13737|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任刚 通讯员 姜炎/文 记者 王彪/摄|来自: 颍州晚报

六旬老人痴迷古币收藏近40载

      打开台灯,年过六旬的刘宝义专注地把玩着手中的古币。几十年来,他很享受这样的时光。
  
  家住阜城青年路的刘宝义,痴迷古币收藏。他说,对古币的热爱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小小古币,读懂它背后的历史故事。
  
  工地上结缘
  
  刘宝义祖籍太和,建国初期因参与治理淮河,父亲来到阜城。同样是因治淮,刘宝义与古币结缘。
  
  1981年,20多岁的刘宝义在阜阳插花闸的治淮指挥部当出纳。有一天,在工地上忙碌的工人发现了深埋于地下的古币。消息传开后,不时有人挖出数量不等的古币。
  
  回到家后,刘宝义翻阅字典查询古币上的刻字,发现这是康熙乾隆年间的铜钱。一名同事告诉他,这样的古币可以收藏,不同朝代的钱币有不同的造型,很有意义。
  
  同事这随口一说,让刘宝义从此与古币结下不解之缘。
  
  四处寻古币
  
  1982年,刘宝义应聘成为阜阳市百货大楼一名员工。工作之余,他对古币兴趣日增,结识了不少圈内人士,并加入“寻宝大军”。
  
  当时交通不发达,路况也不好,去稍近点的城乡接合部,刘宝义就骑着自行车;去比较偏远的乡下,他就将自行车放在班车车顶上,坐车下乡后再骑车四处“寻宝”。
  
  刚开始,刘宝义缺乏目的地,将目标瞄准废品收购站。随着经验渐多,常见的清代钱币已引不起他的兴趣,他将目光转向更稀有、年代更久远的古币。
  
  为了寻找古币,刘宝义的足迹越来越远,越来越偏僻。遇到心仪的古币,他就买下来。
  
  1982年,刘宝义得知一名同学的弟弟户外乘凉时发现一枚模样有些怪异的古钱币。他找上门,发现这是枚楚国的蚁鼻钱。
  
  “蚁鼻钱在收藏界不算稀罕,不过那是我第一次见。”刘宝义说,想买遭拒绝后,他好说歹说,最终用一百块钱买下同学家的一台旧录音机,以“添头”的名义带走这枚古币。当时,他的月工资才30多块钱。
  
  近年来蚁鼻钱被大量发现,市场价一贬再贬,根据成色与造型不同,价格在十多元到数百元不等。当初刘宝义求购的这枚蚁鼻钱,如今价值二三百元,结合物价上涨因素,无疑亏了。他不后悔,“收藏古币,纠结得失就失去了收藏的本义。”
  
  关注背后的历史
  
  在刘宝义看来,古币是祖先们留给后人的一份文化遗产,背后隐藏着一段段历史。靖康通宝,背后有着北宋军民抵抗侵略的悲壮历史;龙凤通宝,隐藏着元末贫困群众不甘压迫奋勇起义的沧桑往事;大顺通宝,映射出明末清初动荡和民不聊生……
  
  刘宝义说,作为古币爱好者,首先要摒弃趋利,不能有为赚钱而玩古币的想法;其次要多读书,尤其是对收藏的古币所处朝代的军事、政治、经济等,必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必须了解那枚古币所处的历史背景”;最后,要有一颗能沉寂下来的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
  
  “真正的古币爱好者,其实收藏的不仅仅是古币,而是背后所代表的一段历史,一段传承。”刘宝义说。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