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阜阳籍院士郑守仁逝世 用一生守护三峡大坝

2020-7-27 09:49| 编辑: 戴斐 | 查看: 20416|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方松高 实习生 郭静雅|来自: 颍州晚报

 

    1940年,郑守仁出生在颍上县淮河边上一个小集镇——润河集。解放前的淮河流域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水旱灾害频发地区,他饱受淮河水患之苦。
  
  1948年冬,郑守仁的家乡解放,当地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淮工程建设,修建了润河集水利枢纽工程。
  
  这是淮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水利枢纽工程。郑守仁当时在家乡小学念书,亲眼看到这座治淮工程建设的过程。为此,他下决心长大了也要参加水利工程建设,献身祖国的水利事业。
  
  1958年,他考取了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1963年,大学毕业后的郑守仁来到三峡工程的试验坝——湖北陆水水利枢纽,开启了他的治理长江生涯……从事水利工作57年来,郑守仁先后负责乌江渡、葛洲坝导截流设计,隔河岩等现场全过程设计,主持“国之重器”——三峡工程设计总成及现场勘测、设计、科研工作。
  
  1994年,郑守仁以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的身份参与并主持三峡工程的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和现场设计工作。
  
  1997年大江截流,水深超出一般特大型工程截流水深的两三倍,而最大的障碍是江底20多米的软淤沙。水工模型试验表明,截流堤进占过程中重压会使淤沙挤出,堤头随时可能坍塌。
  
  主持过葛洲坝、隔河岩截流的郑守仁敏锐地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夜不能寐,反复试验,他带领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人造江底,深水变浅”的设想。最终,大江截流有惊无险。这一设计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其技术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跻身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列。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郑守仁极其讲究把关意识,他对工程设计的一切都执着钻研,精益求精,其严谨认真的态度近乎严苛。
  
  对于三峡工程,他曾说过:“三峡工程不能出现任何差错,要对工程负责,要对历史负责。”
  
  1998年农历正月初一,大家都在过节。当时,正值左岸13号坝段基础即将验收,参建各方现场代表都已表态同意,施工单位也准备开仓浇筑混凝土,郑守仁却顶住压力,力排众议,指出基岩面处理尚未达到设计要求,“三峡主体大坝基础部分万万马虎不得,要不折不扣处理好。”最后,指导施工单位按照要求连夜整修,将地质缺陷全部处理妥当后,他才签字验收。
  
  数十年如一日,郑守仁兢兢业业,奉献毕生心血,研究和传播水利工程关键技术,著有学术论文50余篇、专著6部,先后主持召开三峡工程现场设计讨论会2500多次,形成会议纪要6800多万字,撰写现场设计工作简报500多期400多万字,为确保三峡工程的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长江流域进入防汛关键时期,稳健运行的三峡大坝正调洪削峰、力保安澜。
  
  因常年驻守工地,郑守仁被同事和晚辈尊称为“工地院士”。在两次检查出患癌后,他仍坚持边治疗、边工作。“他是治江领域不可多得的导师”,在多次采访中,同事不止一次这样评价。
  
  郑守仁的女儿1968年出生在乌江渡工地,但她不满周岁就被送到苏州外婆家。谈起她,郑守仁曾满怀酸楚。女儿高考,别的家长都为孩子读大学奔忙,郑守仁夫妇却一头扎在工地里,连孩子考多少分都不知道;女儿出嫁,郑守仁忙于三峡工程开工,却没能到场送去父亲温馨的祝福;女儿来三峡看他,本想好好陪陪她,却又因这事那事忙得脱不开身……“他的日历上,没有节假日,逢年过节,人家往家里赶,他往工地赶”;“他的作息时间表里,没有白天与黑夜……”这就是生活里的郑守仁。
  
  科学上严谨,生活中谦和。每逢遇上洪涝等自然灾害,郑守仁总是带头捐款,汇款单上永远只有“长江委一职工”的签名。他的稿费、讲课费等,大部分也都用于集体福利事业或捐赠给生活困难的同事。
  
  2006年,郑守仁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奖金50万元。他把这笔奖金也捐了……郑守仁逝世后,社会各界人士表达了对他的缅怀。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出讣告:郑守仁同志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是为党和国家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