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遏制餐桌浪费,重塑待客之道

2020-8-21 09:37|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9855| 评论: 0|原作者: 胡梅|来自: 颍州晚报

  相较于普通聚餐而言,宴席之后,不少人不好意思主动打包。记者走访了解到,无论是城区还是农村,在“比排场、重人情”的氛围下,婚丧嫁娶的宴席菜一定程度上造成餐桌上的浪费,使得“盛宴”变“剩宴”。(8月20日《颍州晚报》5版)
  
  餐桌上的浪费触目惊心,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但是,我们在批评婚丧嫁娶重人情讲排场,加剧餐桌上的浪费时,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与一个地方的饮食传统、民风民俗密切相关,甚至形成了待客之道的亚文化。因此,遏制餐桌上的浪费,倡导合理消费,必须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重塑待客之道,让厉行节约成为新时代的新风尚。
  
  饮食文化的差异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直接体现,具有历史的延续性。阜阳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端、淮北平原的西部,地处南北方的分界线。这里河流纵横,水量充沛,土地肥沃,一马平川,自古就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与山区相比,这里粮食产量较高,因此可供家庭主妇们选择的烹饪材料相对丰富,从而形成了大碟子大碗的现象。
  
  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的农业生产全部要靠人力完成,人在耕作过程中的体力支出很大,加上当时的肉、蛋、奶等农副产品的产量很低,劳作中的体力和营养消耗几乎全部要依靠农作物补充,因此,阜阳乃至北方人的食量普遍较大,无形中也扩大了餐具的容量。
  
  再则,阜阳位于南北分界线上,饮食方面远不如南方精细,食材上又以农作物为主,缺少打理鸡鱼肉蛋的经验,饮食上没有形成自己的菜系。这种现象不只是阜阳,整个北方大致如此。
  
  餐桌浪费折射出的是长期的饮食观念以及待客之道。阜阳虽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但是,也因为地理上的优势,几千年来深受自然灾害和战乱的影响,在特定的时期,“吃饱饭”也曾是大问题。基于这种最朴素的观念,遇到客人登门必倾其所有以待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多碟子多碗”“满碟子满碗”“餐桌上既要有吃的饭菜,又要有看着的饭菜”等这些待客之道。若菜不够多,主人则会感觉尴尬,认为自己招待不周。类似的传统或者酒席上的规矩,在河南、山东、河北等北方地区同样存在,甚至表现得更加突出。
  
  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如今,人们的饮食越来越丰富,而且更加精细化,吃得饱、吃得好已经不是普通人在待客方面的追求,新奇、特别、健康等已经成为新的理念。然而,“多碟子多碗” 的传统并未因时而动、因势而变,而且在个别地方和时候有向攀比发展的趋势,造成餐桌上的浪费,使得“盛宴”变“剩宴”,并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不良的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普通人的经济负担。
  
  因此,遏制餐桌上的浪费,我们在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的同时,必须深挖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根源,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在继承传统文化和朴素待客之道精髓的基础上,摒弃其中的糟粕,充分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共识。当“合理消费、厉行节约”成为全民族的朴素观念和待客之道时,餐桌及其相关的浪费将彻底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