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魏野畴枣树”下听退伍老兵讲军旅故事

2025-8-14 09:32| 编辑: 邵红飞 | 查看: 786|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储继明 通讯员 姚佳玉 李建辉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活动现场

     “曾经从军,一生无悔。”8月12日,在颍泉区行流镇四九起义纪念馆内的两棵大枣树下,30名退伍军人及其亲属共聚一堂,一同追忆往昔的军旅岁月。当日,由颍泉区委宣传部主办的“红色传承·思想聚力——颍泉区爱国主义思政宣讲故事汇”活动在此顺利举行。

老兵参观四九起义纪念馆


     帮牧民扑灭草原大火

  “记得有一次帮牧民扑救草原大火,我们的脸都被浓烟熏黑了。”活动伊始,74岁的退伍老兵吴松讲述了一段往事。

  1969年入伍的吴松,曾服役于北京军区某野战部队,1976年3月退伍。“我们经常进行野外拉练,一天行军一二百里是常事。”吴松回忆。部队秉持“走一路红一线,住一地红一片”的宗旨,每到一处驻地,都会为村民挑水、扫院、除雪。“老乡们总说:‘你们真是人民的好子弟兵!’”

  最令吴松难忘的是1973年10月在内蒙古的一次救援。当时部队刚结束训练,突然发现百米外的草场浓烟滚滚,燃起大火。“我当时是机枪班长,发现附近没有水源,立即带领全班战士拿着铁锹、扫帚冲进火场,对大火进行扑打。”随后赶到的牧民想冒险挑水救火,被战士们拦下。“我们抢过水桶冲进火场,十几分钟就控制住了火势。”吴松说,当大火扑灭时,战士们的脸早已被熏得漆黑。

  事后,当地牧民带着苹果等慰问品来到军营。“那种军民鱼水情,让我铭记至今。”吴松感慨道。

  枕着开盖的手榴弹睡“猫耳洞”

  64岁的退伍老兵刘松军,讲述了他枕着开盖的手榴弹睡在“猫耳洞”中的经历。

  1982年入伍的刘松军,曾在济南军区某部服役,1986年退伍。1985年农历正月十六,他所在部队接到命令开赴前线。经过45天的战前训练,部队在两个月后进入预定阵地。

  “我们这些新兵都没上过战场,听到炮声就紧张,只能躲在战壕下的‘猫耳洞’里。”作为战斗小组组长,刘松军带领三名新兵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

  部队坚守阵地9个月,其中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1985年9月23日。刘松军所在连队向敌军阵地发起进攻,他们班负责监视对面山洞里的敌军侦察兵。“战斗打响后,敌人三五成群地出来,企图摸清我军阵地位置。只要他们一露头,我们就立即开火,先后击退他们五次。”这场战斗,让刘松军荣立三等功。

  在“猫耳洞”休整时,战士们将手榴弹盖拧开,拉环系上绳子,另一端握在手中,手榴弹就枕在头下。“一旦发现洞外有敌情,立即拉开拉环,把手榴弹甩出去。”刘松军说。

  发明“南瓜天线”增加通讯距离

  “未能实际参战很遗憾,但我在部队发明了‘南瓜天线’,使通讯距离增加到40公里。”72岁的老兵赵虎自豪地说。

  赵虎1970年12月入伍,服役于南京高炮某师,1976年退伍。“我原名不叫赵虎,当兵前常看《地道战》《地雷战》等电影,被片中英雄‘赵虎’感动,就把名字改成了赵虎。”

  入伍不久,部队接到作战命令。当部分官兵乘火车南下备战时,赵虎作为预备人员被派往一个农场(兼训练场),先当摩托兵,后负责背“报话机”(一种无线电通讯设备)。

  “作为备战人员,不能上前线,一开始确实很失落。”赵虎回忆。但他很快调整心态,在农场的训练中格外认真、刻苦。他还把用于秘密通讯的“密语表”背得滚瓜烂熟,在全团比赛中拿到了第一名。

  “当时无线通讯距离仅15公里。我想,每增加一公里,对作战都是非常有利的。”经过钻研,他用铝条缠制出南瓜形天线,使通讯距离提升至40公里。这项发明后来在部队得到了推广。

  退伍后,赵虎在家乡多个岗位上发光发热;退休后仍热心公益,现为“红耀江淮”志愿者和“江淮义警”成员。

  “曾经从军,一生无悔。”赵虎表示。

  从“初心”的枣树到“复兴”的幼苗

  活动现场,颍泉区新考取军校生代表(一名老兵后代)宣读了《致老兵的一封信》,通过讲述老兵的故事,表达对红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参会的三名军校生代表共同宣誓:“以军功章为镜,以老前辈为标,在军校锤炼本领,到军营践行初心,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

  “选择在这两棵大枣树下举办活动,具有特别的意义。”四九起义纪念馆馆长邵琪介绍,馆内这两棵枣树,一棵是1928年魏野畴与战友们亲手栽植,被称为“魏野畴枣树”,至今树龄已达97年;另一棵是其多年后萌发的新枝,如今也有75年树龄。

  2018年7月,一位党员干部在此讲授党课时,给两棵枣树分别命名为“初心”(魏野畴枣树)和“传承”。自2019年起,多家单位在组织党员学习瞻仰时,将枣树新发的幼苗移植至本单位,并命名为“复兴”“振兴”“使命”“征程”等,截至目前已成功移植7棵。

  “第8棵幼苗已被预订,预计明年4月9日由预订单位前来移植。”邵琪表示,通过枣树下讲述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赓续传承,既激励后人珍惜当下幸福生活,更为实现“强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