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中小学生不认识农作物,不知粮食如何长成,错把麦苗当韭菜,以为南瓜是在树上长的,更不知芝麻为何物等并不鲜见。我们不能怪孩子“无知”,只能怪我们让孩子们接触农业的机会太少了。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民安,天下安。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有必要让孩子们懂得这样的道理,亲身体验农耕文化,并乐于从事农业实践。 农耕文化教育,让学生也知稼穑之艰。我国的农业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从人畜耕作的传统农业慢慢走向了现代农业。但是,农业生产依然艰辛,远不像坐在教室里那般清爽干净。对学生进行农耕文化教育,让他们体味稼穑之艰,知悉农作物生长的不易,从而知节约,厉行节约。一次农耕文化体验教育,也许远比百次说教更能让学生懂得节约的意义和价值。 农耕文化教育,培育学生的爱农情怀。中国农民丰收节将至,袁隆平寄语年轻人:“我希望更多青年从事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高科技的农业,不是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希望广大知识青年投身农业研究!”如袁隆平那样,将自己一生青春与热血都奉献给农业,那需要一份爱农情怀。通过农耕文化教育,让学生增长农业知识,滋长一份爱农情怀,未来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农业、从事农业、发展农业,让农业生机勃勃。 农耕文化教育,让优良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一些农耕文化,平时散落在田间地头,隐匿在乡村角落。曾流传千百年的农耕文化资源,若不及时加以整理收集保护,随着一些村庄的变迁或消失,也会有失传的风险。开展农耕文化教育,借助农民丰收节的推动,大力建设相应的教育基地,可以让农耕文化得以保护和更好地传承。 农耕文化教育,给农村一抹亮色。现代农业发展,已不再是孤立的农业生产,还与农业旅游等密切互动。青少年不仅要看山看水看文化以开阔视野,还可以脚踏泥土感受大自然的真切,体味农业生产的奥妙与魅力。建立农耕文化教育基地,让城里的孩子亲近土地、了解农业,还能激活乡村旅游,助农增收。 课堂之余,不忘耕读。农耕文化教育是堂好课,期待开花结果。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