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不少教师大胆突破传统,积极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趣味横生的氛围中汲取知识。今天是第41个教师节,本报聚焦3名老师别具匠心的课堂,为您展现他们的独特风采。 苗桥小学教师程丽红 上课如拆盲盒,惊喜不断 9月5日,上课铃声响起,颍州区苗桥小学语文教师程丽红走进三年级(1)班教室,这节课的内容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程丽红并未按常规翻开课本,而是先播放了一段西沙群岛的实景视频。刹那间,湛蓝如宝石般的海水、成群结队穿梭游弋的鱼儿、五彩斑斓的珊瑚依次映入孩子的眼帘,教室里惊叹声此起彼伏。 “此刻,我们都化身为‘海岛探险家’,一同循着课文,去探寻西沙群岛的宝藏吧!”程丽红话音刚落,便将准备好的“探险任务卡”分发给各个小组。第一组负责探寻海底生物,具体任务是圈出描写鱼、珊瑚的句子;第二组去寻觅海鸟乐园,需画出体现海鸟数量众多的词语;第三组则探索渔民宝藏,总结西沙群岛丰富的物产。 不一会儿,学生王子赟便完成任务。“老师,‘成群结队’‘各种各样’这两个词,让我感觉好多好多鱼就在我的眼前游!”程丽红顺势引导:“现在咱们模仿鱼儿,读出它们在水里游的感觉好不好?”孩子们兴致高涨,纷纷模仿鱼儿的姿态,绘声绘色地朗读起来,教室里瞬间充满了欢快的读书声。 整堂课从精彩的视频导入,到紧张刺激的任务探索,再到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朗读,孩子全程沉浸其中,在轻松愉悦的“沉浸式体验”里,不仅轻松理解了课文内容,还积累了十多个描写景物的好词。 “上程老师的课,就跟拆盲盒似的,永远猜不到下一个好玩的环节是什么。”王子赟的话道出了全班孩子对语文课满满的期待。 实践出真知,数学定理自己探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9月8日,在阜阳市第十中学八年级(30)班的数学课上,老师丁会云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剪拼等实验找答案。 测量环节,丁会云为每组发放了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纸片以及量角器,要求学生仔细记录各角的度数,并计算它们的和。“我们组测的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我们这组测的怎么是182度?”不同的测量结果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 丁会云见状,适时引导:“测量难免存在误差,有没有其他办法更精准地验证?”随后,剪拼实验开启,学生们开始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标注序号,剪下后拼在一起。学生刘一茹率先完成:“三个角拼起来刚好是一条直线,而平角是180度。”还有学生想出了“折叠法”,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向中心折叠,使顶点重合,同样拼成一个180度平角。 为了让知识学以致用,丁会云精心设计了“建筑中的数学”情景题:“工人师傅搭建脚手架时,需要确定三角形支架的角度,已知其中两个角分别是50度和60度,那么第三个角应该是多少度呢?”大家迅速运用刚掌握的定理进行计算,学生吴冰洁答对题目后感慨:“原来数学在生活中这么实用!” 作为一名深耕数学教学多年的教师,丁会云始终将学生的核心素质培养巧妙融入课堂教学。她经常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不仅扎实掌握定理知识,更通过猜想、验证、讨论,有效提升逻辑推理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在她的课堂上,学生参与度百分之百,远超传统讲授式授课效果。 “数学绝非公式,而是探索世界的工具。”丁会云坚定地表示。 学生变“老师”,角色大转换 9月8日下午,阜阳一中颍上分校高二(20)班正在上政治课,学习内容为《国家是什么》。政治老师吴晓东首先借助课件展示了“九三阅兵”的壮观场面,紧接着抛出问题:我们国家强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畅谈对国家的认知与理解。 随后,吴晓东角色一变,以“学生”的身份提出自己心中的困惑:“为什么原始社会没有国家?民主与专制的关系怎样?为什么政治统治职能是国家的根本职能?” 面对这位“吴同学”的困惑,热心的“小老师”纷纷起身,为“吴同学”一一解答。李静茹等八名“小老师”分别从国家的产生、构成要素、性质、本质、职能、分类等方面,为“吴同学”答疑,不知不觉中,该课程的重难点被逐一攻克。 “上吴老师的政治课,感觉他好像什么都没讲,又什么都教给了我们。在课堂上,我们仿佛无所不能。有时候,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是我们在给吴老师上课。”该班学生石可欣的这番话,精准地道出了吴晓东老师所推行的“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教学模式的精髓。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高中政治教学经验的教师,吴晓东始终坚信,教育的本质在于点燃学生的求知欲,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应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去主动探索,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身边现象入手,归纳共性,对照理论,让学生实现从生活经验到学科认知的跃迁。他们具备主动学习能力,将受益终身。”吴晓东表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