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阜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2020-9-26 10:28| 编辑: 刘黎 | 查看: 31910| 评论: 0|来自: 阜阳日报


  (2020年9月25日阜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实力阜阳、大美阜阳,作出如下决定。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国家重大战略。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战略部署的神圣职责,是落实省委、市委重大决策的具体行动,是阜阳成为辐射带动皖北、支撑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有效途径。要围绕“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切实增强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把准我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坐标定位,抢抓战略机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用好我市的后发优势、人口优势、交通优势、政策优势,持续放大“长三角”“高铁市”两张牌的叠加效应,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取得更大进展。
  
  二、坚持精准发力,奋力开创全方位深层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围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把握阜阳作为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重点城市、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和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的战略定位,深入谋划我市“十四五”一体化发展举措,全方位推进深层次合作,着力把阜阳打造成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改革开放的高地,力争到“十四五”末,人均水平与长三角中心区、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在产业分工、市场体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融入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探索共建合作机制。主动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区的深层合作,积极完善合作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合作政策支持体系。积极探索园区常态长效对接共建共赢机制,结合“一体三区一廊”,推进各开发区与沪苏浙园区开展结对共建合作,支持各类“区中园”“飞地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合作园区全覆盖。要建立干部交流学习机制,面向沪苏浙地区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常态化选派中青年干部到长三角中心区学习锻炼,推动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发展理念与沪苏浙等高对接。探索发挥市场化、社会化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作用,助推区域合作事项落实。
  
  (二)打造区域重点城市。坚持协同发展,加快构建“一核三区”发展格局,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市域同城化发展步伐,做大城市体量,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坚持产业兴城,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深做实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工业企业“13581”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坚持产城融合,大力发展科技、物流、金融、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内涵,让城市更加宜业宜游宜居,增强城市对人才、资源等要素的吸纳集聚能力。坚持重点突破,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承东启西的大通道、桥头堡优势,大力推进区域性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中心、加工制造业中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心、物流集散枢纽中心、优质公共产品供给中心建设,加快把阜阳建设成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打造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三)主动参与产业分工。充分发挥农产品主产区综合优势,加强农业品牌培育和建设,加强市场合作,建立区域一体化农产品展销物流平台,共建长三角鲜活农产品物流圈,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以省级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为核心、市级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为支撑,协力打造多平台联动的产业转移承接体系和长三角产业转移优选地。顺应上海等中心区城市功能提升新变化,重点聚焦承接功能疏解型、产能扩张型和优势互补型产业,借力长三角中心区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先发优势,大力发展功能型总部经济、特色型服务经济、融合型数字经济、前沿型创新经济、生态型河湖经济。围绕构建“554”产业发展格局,大力招商引资,着力引进一批“链长”“群主”项目,加快培育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四)加强科技创新协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长三角中心区特别是上海、合肥、南京、杭州等地富集的创新资源,主动加强合作,拉长创新链条,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大力引进和培育科技人才,鼓励支持“创新飞地”建设,探索建立研发在外、落地在阜的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建立健全精准的企业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和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大力激发企业创新研发的积极性,支持企业与知名高校、大院大所等构建更加紧密的共建共享关系。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建设,构建“科技成果+市场需求+金融服务+产业基地”的全链条转化协作机制,切实把创新成果转化为发展新动能,为实现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五)推动基础设施联通。主动对接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专项规划,加快交通设施互联互通。以融入长三角通勤圈、高效对接中心区为导向,加快推进高铁、高速、航空、水运等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及一体化智能化交通管理,继续推动与长三角地区联网售票一网通、交通一卡通,培育铁水联运新优势,巩固提升承东启西的交通枢纽地位,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加快推进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领域智慧运用,强化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互动合作,协同共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为制造业发展提质增效赋能。
  
  (六)促进生态共保联治。加强长三角地区内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工作协同,合力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共同完善长三角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强化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重大活动协同保障,推动建立协调机制,实现环境执法联动、环境风险应急联动、预警预报联动。探索生态产品交易、生态信用奖惩、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等绿色价值实现路径,参与构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更好实现绿色发展。
  
  (七)深化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主动对标长三角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着力找差距、补短板、提质量、促均衡,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同城化力度,协同提升医疗、社保、养老等在长三角城市间转移接续的便利化水平,积极推进跨区域医疗共同体和区域分中心建设,建立重大卫生突发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和健康养老需求。充分利用长三角中心区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设立分校、整体托管、协作帮扶、学校联盟等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在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推动文化、旅游设施和服务功能逐步共享。参与构建长三角一体化社会治理联动机制,强化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运用,共同打造民生共享、治理联动、和谐诚信的长三角。
  
  (八)加快市场环境接轨。加快机制创新,坚决破除制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主动参与建立长三角地区统一的市场标准体系,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政策协同,打造开放统一、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区政务服务对接,推进市场准入政策共享和简政放权改革协同,深入推进市场主体事中事后监管和制度创新,共同营造一体化的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深入推进“四送一服双联”活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三、加强协调配合,凝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认真执行《关于深化长三角地区人大工作协作机制的协议》,围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强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及时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支持和保障长三角地区人大代表跨区域调研视察,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要贯彻实施中央及省委、市委关于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相互支持配合,增强工作合力。要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重点合作事项纳入年度工作重点和政府目标管理系统。
  
  各级监察机关要依法行使监察权,监督推动各部门主动作为,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和纪法保障。
  
  各级司法机关要找准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推进长三角地区司法合作,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