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天长假结束,“后备箱里装满了母亲的爱”再次刷屏。这条新闻每年的春节、国庆长假都会出现,新闻的主角虽然来自不同地方,但都是那个叫“母亲”的老人。 “后备箱里装满了母亲的爱”的背后,有两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儿女的汽车开动了,走远了,母亲跟在车后,看着车开走,直到看不到汽车,依然久久站在那里。那一刻,母亲知道,儿女这一走又是一年半载,再一次见到儿女,又将是在下一个长假。而这样的长假对母亲而言,已经越来越少。这是第一个客观事实。 在现代流动的社会,许多人很难做到“父母在,不远游”。为了生计在外打拼的游子,不可能做到日日陪伴在父母身边,只能在假期回家陪陪父母。这是第二个客观事实。 理论上说,第一个客观事实不可改变,父母年纪越来越大,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谁也不例外。第二个客观事实理论上可以改变,儿女放弃在外的工作和事业,回到父母所在地,这样,就能日日陪父母。然而,这种放弃不是简单的“说走就走”,意味着丢掉工作、降低收入、还有孩子教育、人脉关系等一系列代价,这种代价是游子们难以承受之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让游子们无法放弃一切“说走就走”。 由此而言,上述两个客观现实其实都不可改变。 既如此,怎样让缺失儿女陪伴的老人“日日有人陪伴”? 在外打拼的儿女必须尽责,应常打电话给老人,通过微信视频与老人“见面”,尽力弥补不能日日陪伴父母的缺憾。 与此同时,敬老爱老需要政府、社会各尽其责。要加大农村公共养老设施投入,尤其是补齐社会化、制度化养老短板。只有构建政府、社会和个体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障体系,每一个层面的养老之责都落到实处,才能让每一位农村老人都能安享晚年。 我们看到了“后备箱里的母爱”所呈现的亲情和温情,而背后看不到的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更需要关注。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