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上午,太和县大庙集镇吴桥村众鑫户外加工厂内机器轰鸣,负责人吴博正组织工人进行吊椅加工。“浙江义乌客商订购了一批吊椅,这两天我们正加班加点赶制。” 吴博今年33岁,初中毕业后就外出闯荡。他到工厂打过工,也收过废品,吴博说,当时虽然辛苦,但收入比在家种地高一些。2015年,因母亲患病需要照顾,吴博和妻子回到家乡发展。2016年,见吴博赋闲在家,村干部介绍他到当地一家吊椅加工厂工作,一干就是两年多。这两年,吴博不仅学到了技术,更坚定了在家发展的信念。 “我东挪西借,筹了20多万元,找场地、购买机器,从事吊床和吊椅加工。” 吴博说,吊床和吊椅加工比较简单,农村留守妇女一学就会。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吴博的加工厂很快投入运营,并吸纳了当地30多个留守妇女务工。 50多岁的村民丁桂素因儿子生病致贫,欠下了不少外债。加工厂投产后,她便进厂工作。“我一天收入五六十元,去年从厂里领了近2万元工资,这样的收入之前我都不敢想。” 如今,丁桂素儿子身体慢慢康复,在政策帮扶下,全家实现了脱贫。 跟丁桂素情况类似的人加工厂里还有不少。目前,该厂带动30多名乡亲就业,其中贫困户10几名,每人每月工资在2000元至3000元之间。“去年,我们厂给员工开出的工资达到60多万元。” 吴博说,受疫情影响,此前多是出口的吊床和吊椅,大都转了内销,对工厂收入有一定影响,自己压力也很大。但是,看着乡亲们的腰包慢慢鼓了起来,他觉得当初留下来发展是对的,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产品是企业的生命,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展新产品的研发,以期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吴博说,他还打算引进一些小的手工产品,让一些不能进厂工作的村民可以带回家加工,生产工作两不误。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