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石钺、实足陶鬶、袋足陶鬶。 颍淮大地,沃野千里,自古以来先民在此生生不息。距今6900年的临泉王新庄遗址显示,当时就有先民在此生活。而在阜阳三区,一直没有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直到岳家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才实现零的突破,并产生多项第一。 全市范围首次 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 “岳家湖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是安徽考古史上阜阳地区第一次经过科学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发掘领队张小雷博士说,阜阳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开展较少,上世纪90年代临泉陈塚遗址小面积发掘;前几年阜南高庄古城遗址试掘。岳家湖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是阜阳地区第一次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证照的考古活动。 阜阳三区之所以到目前才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跟黄河夺淮产生的黄泛区有关,沙土淤积将本在地表的遗址深埋地下不易发现。 目前正在发掘的颍泉古城遗址,也发现有少量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鼎足等遗物,这也再次证明阜阳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是古代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 发现“阜阳第一墓” 岳家湖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一座墓葬,编号M1,考古人员说M1是“阜阳第一墓”! “说M1是‘阜阳第一墓’,因为这是在阜阳地区发现的第一座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也是最早的一个墓葬。”张小雷博士说,经过鉴定,墓主人是一个成年女性,人体的骨骼已经比较散乱,随葬有六件陶器。经过复原,有两件能修复完整。六件陶器中,陶鬶、陶盆、陶豆各一件,套杯两件等。 M2是个未成年人墓葬。M3是在基坑东部断崖上发现的墓葬,发现一件精美的石钺,墓葬只残留上半部分。M4旁边有个祭祀坑,里面发现一副猪骨…… 据了解,考古人员将对这些墓葬整体打包提取,进行室内研究鉴定,鉴定性别、年龄等。然后进一步研究DNA。DNA研究非常重要,因为在考古学上,一般认为大汶口文化西迁,往西南方向迁。之前的资料一直认为,阜阳人是从鲁南大汶口文化西迁来的,但是没有科学的证明。所以通过这些墓葬研究,用他们的DNA与鲁南地区的一些同时期的墓葬进行研究,可以用科学数据来证明阜阳人到底是不是从鲁南迁过来的,所以下一步将会有一个研究结果。 遗址发掘二区有壕沟遗迹,壕沟底部不平,由于遗址破坏比较严重,壕沟完整的走向已经不得而知。由此推测,当时这里或许是一座由壕沟环绕的城。 实足陶鬶、石钻系省内首次发现 “在出土的器物中,有一件陶鬶也非常特别。”张小雷博士说,陶鬶是当时的酒器,这件陶鬶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实足鬶。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陶鬶一般是三个乳状袋足。但这个陶鬶是实足的,这一方面说明阜阳地区是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个分布区。同时也说明了皖西北地区离大汶口文化的中心区比较远,所以这个陶鬶特征有本地的特征,而且这种实足鬶跟中原地区有一定的联系。从这一件陶鬶可以反映出四五千年前的时候,阜阳地区文化面貌和史前人的交流情况。 出土有一件石钻,它本身是一件石凿,有一个刃部,但是经过长期使用,磨损成圆头了,成为了石钻。这种石钻至少在安徽新石器考古中是第一次发现。在全国也是比较少见的。 发掘中发现一个特别的灰坑。灰坑深3.8米,坑底距地表深3.9米、长4.3米、宽3.8米,这种形制的灰坑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还是比较罕见的。关于这个灰坑性质目前说法不一。下一步考古专家将通过研究灰坑堆积的填土,对土样进行浮选,可以看出它里面主要堆积了什么物质。 填补了对于皖西北史前时期 社会生活认识的空白 “岳家湖新石器时代遗址,虽然目前保存状况不是特别好,但是对于阜阳来说,对于整个皖西北地区来说,实际上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发现。”安徽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授吴卫红说,因为这些年来,安徽的考古工作,特别是史前考古工作,在皖西北做的很少,发现也很有限,对于先秦时期的文化面貌和社会生活的认识,特别是史前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认识,基本上处于一个空白状态。 岳家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样一种空白。通过遗址的发掘,让我们知道了在4300年到4500年左右,阜阳这一带当时的文化是怎么样往西北方向沿着颍水继续往前,甚至一直到达嵩山那一带,从而进行一些文化沟通,这些沟通对促成整个中原地区的文明大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吴卫红说,通过岳家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第一,让我们第一次知道,在这个地区还存在着比较好的一批史前遗存。第二,我们也第一次了解到了先民的一些具体的生活方式。希望通过当地政府一些有效措施和安徽省考古所的努力,能够把岳家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保护好利用好,把这一块史前文化面貌研究得更准确一点,更详细一点,这样也会让整个阜阳的人民能够了解这一段历史,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