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果,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临泉王新庄遗址、阜南台家寺遗址、颍东岳家湖遗址等重大考古新发现引起考古界极大关注。 今天,我们梳理了我市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重大考古发现,以展示阜阳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王新庄遗址 尘封的原始村落阜阳文明的发源地 2016年6月,安徽省考古所张小雷博士进行徒步考古调查时,不经意间走过临泉县杨桥镇,发现王新庄台地的不同寻常之处。 8个月后,省考古队对这里做局部发掘,为尘封7000多年的王新庄遗址揭开了神秘面纱。 考古队发现,王新庄遗址残存的古文化层堆积厚度约1.3米,上部发现了少量唐代到明代的文化层,下部为史前文化层。在史前文化堆积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原始陶片、兽骨和少量石器。 从出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遗迹遗物看,考古专家认为,王新庄遗址是一处原始先民废弃的古村落遗址。后经类比、校勘,考古专家初步认定,王新庄遗址发现的上述陶器、石器、骨器标本,绝对年代在距今6500年—7200年间。 这些最先聚居于王新庄古村落的先民,就是“阜阳人”古老的祖先。此后,他们凭借勤劳智慧开疆拓土,繁衍子嗣,渐渐成为阜阳这片热土上的一支族群,开启了阜阳地区人类文明演进历程。 从王新庄遗址考古发掘的遗物看,发现的石器有石锛、石斧,骨器有骨镞、鹿角靴形器等。“这说明,当时的先民已学会制造、使用生产工具。”阜阳博物馆副馆长杨玉彬介绍,王新庄史前原始村落存在的年代下限,早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存续年代,比此前被称为“阜阳文明源头”的临泉吕寨宫庄遗址年代还要早1000年左右。因此,称王新庄遗址为“阜阳文明的发源地”“阜阳最早的原始村落”是合适的。这表明,阜阳是淮河流域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 2017年6月30日,王新庄遗址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3月2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发布,王新庄遗址被列入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台家寺遗址 曾是淮河流域青铜文明的中心 201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组成台家寺考古队,对台家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历时3年的阜南台家寺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证明,该遗址曾为淮河流域青铜文明的中心。 此次考古发掘工作,是我市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主动性考古发掘,也是近30年来我省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首次确认了商代都城以外的铜容器铸造活动,改变了铜容器在夏商时期不能在都城以外制作的观点,并证明了台家寺遗址在淮河流域青铜文明进程中占据了领头羊的位置。同时,其发达的青铜铸造手工业和以龙虎尊为代表的优秀作品,证明了台家寺遗址是淮河流域青铜文明的中心。 台家寺遗址位于阜南县朱寨镇三河村白庄自然村,流经该遗址的润河河道内曾出土两批商代青铜器。其中,1957年出土的青铜龙虎尊和饕餮纹尊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瑰宝和重器。 201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组成台家寺考古队,对台家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共发掘商代房屋16座、灰坑273个、墓葬7座以及台墩5个,揭示了商代高等级贵族在淮河流域的生产、生活、埋葬的场景,确定了以台家寺遗址为代表的淮河流域商文化属于中原商文化系统。 2012年台家寺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台家寺遗址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使我市实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零的突破。 西汉汝阴侯墓发掘 填补了我国汉代考古、秦汉史研究中的许多空白 西汉汝阴侯墓及其妻墓又称双古堆汉墓,位于阜城西南,1977年由安徽省文物工作队等单位发掘。 墓中所出漆器和铜器的铭文中有“汝阴侯”字样,2号墓还出土“汝阴家丞”封泥。漆器铭文中的年数,最多者为“十一”年,应是汉文帝的纪年。 墓内出土竹木简、漆器、铜器、铁器、陶器等共200多件。简的内容有《诗经》、《刑德》、《苍颉篇》等,其中《苍颉篇》已整理出360余字,比过去出土的字数多得多,是研究秦汉文字的珍贵资料。漆器中比较重要的有六壬栻盘、太乙九宫占盘和二十八宿圆盘。六壬栻盘是已发现的最早的一件,太乙九宫占盘在考古发掘中是第一次发现。 西汉汝阴侯墓考古发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汉代考古活动中的一件大事,丰硕的发掘成果是安徽秦汉考古活动重大收获,珍贵的实物资料填补了我国汉代考古、秦汉史研究中的许多空白,尤其是一大批珍贵汉初简牍材料的发掘出土,对研究古代文献学、文字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等均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