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阜南有“精致款”

2021-3-25 09:25|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56544|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方松高 实习生 晏光婷|来自: 颍州晚报

  近日,三星堆遗址惊艳“上新”。“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曾在1986年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以辉煌灿烂的新发现“再惊天下”。
  
  同时,阜南小润河出土的龙虎尊因与1986年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撞脸”,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两地龙虎尊分别是什么时期的?有哪些相似之处?为何高度相似? 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梳理。
  
阜南出土的龙虎尊

  两地出土的龙虎尊高度相似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铜礼器有尊、罍、瓿、盘、器盖等容器,尤以尊和罍最具特色。1986年出土的一件龙虎尊,肩径32厘米、残高43.3厘米,该件器物在一号祭祀坑出土,器肩上所铸高浮雕的三龙呈蠕动游弋状。龙头由器肩伸出,龙角为高柱状造型,龙眼浑圆,身饰菱形重环纹。尊腹部为三组相同的花纹,主纹均为高浮雕的虎与人,虎颈下铸一人,人头上对虎口,人物曲臂上举,两腿分开下蹲。
  
  三星堆博物馆研究部部长吴维羲曾介绍:“有专家提出,这个龙虎尊是一个虎吃人的形象,但是实际上像是一个巫师,上面的老虎在保护这个人;也有可能是一名巫师头戴的虎形饰。这与此前出土的一件器物虎食人卣相似。”
  
  而阜南县出土的龙虎尊,在造型上与三星堆出土的高度相似。
  
  1957年6月,阜南县一位农民在润河湾捕鱼。在他慢慢收网时,感觉网很沉,待拉上来一看,网内却是一些叮当作响的古铜器,翠锈斑驳,形状奇特,计有8件,两两成对,基本上完好无损。
  
  安徽省博物馆闻讯后,派出考古人员前往调查,经过清理鉴定,这8件文物都是商代晚期青铜酒器,它们是:龙虎纹铜尊和饕餮纹铜尊各1件,铜斝、铜觚、铜爵各1对。酒器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精美奇妙,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其中龙虎纹铜尊,铸工、纹饰极精,令考古工作者赞叹不已。尊,是中国古代一种盛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这件商龙虎纹青铜尊,高50.5厘米,口径44.9厘米,足径24厘米,重26.2千克。器口侈大,直径过肩,颈部较高,下部收缩,呈大喇叭状。肩部微鼓,下折为腹,呈弧形收敛作圜底,圈足,上饰十字镂空。器肩部饰三条曲身龙纹,圆雕龙首,探出肩外;腹部以云雷纹为地,装饰三组虎食人纹;圈足饰饕餮纹。
  
  阜阳博物馆副馆长杨玉彬介绍,通过台家寺考古发掘,揭示了商代都城以外的铜容器铸造活动,改变了铜容器在夏商时期不能在都城以外制作的观点,并证明了台家寺遗址在淮河流域青铜文明进程中占据领头羊的位置。
  
  虽然两件尊高度相似,但是在形态和纹饰上也有差别。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江章华曾指出,阜南出土的龙虎尊纹饰线条精细,线条流畅而且生动自然,龙虎栩栩如生;三星堆龙虎尊的纹饰线条要僵直一些,线条转折的地方生硬不自然,纹饰呆板而且布局不甚合理。
  
  三星堆龙虎尊
  
  应该比阜南的晚一些
  
  “三星堆这个龙虎尊是1986年出土的,从目前了解情况看,该龙虎尊有受内地文化影响的痕迹。”阜阳地方文史学者刘奕云说,一是受长江中游荆州一带的影响,二是受中原地区文化影响。说明古蜀国与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是有联系的。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特点,不是完全照搬的,是互相影响的结果。
  
  “阜阳出土的龙虎尊,有专家认为龙虎尊上所塑的‘虎口衔人’意为‘虎方’,有可能与虎方国有关。”刘奕云说,那四川也有龙虎尊,怎么解释?看来不是虎方国的原因。龙虎崇拜一般都是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地方习俗,龙虎尊上的浮雕图像应是受宗教信仰和地方习俗的影响。“三星堆龙虎尊距今天3200年至3000年前,属于殷朝晚期,从年代上看,阜南出土的龙虎尊要比三星堆的早一些。”
  
  复旦大学历史学在读博士生常泽宇认为,关于两个龙虎尊的问题,学术界已经有过很多讨论。无疑,这当然是古蜀与中原王朝沟通的证据,但是,三星堆龙虎尊的地方特色也很鲜明。
  
  “早在80年代,三星堆龙虎尊重见天日时,四川的考古工作者就已经指出了这件尊的形制、纹饰和工艺都和阜南的相似性。”常泽宇说,据已故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的研究,两件尊虽然相当接近,实际上还是有差别的。
  
  阜南的龙虎尊,不少的地方仍然带有商文化二里岗期的意味。比如,尊的圈足上面的饕餮纹,线条是柔和流动的,没有衬地的花纹,眼睛是圆角的矩形。另外,尊的扉棱线条也是流动的,呈现出连续的钩形。但是,三星堆龙虎尊的圈足的饕餮纹有羽纹和雷纹衬地,眼睛为“臣”字形,风格更接近于殷墟早期的某些器物。所以,三星堆龙虎尊应该比阜南的要晚一些。龙虎尊的纹饰肯定是有特殊礼仪意义的,三星堆的是继承阜南而来的,“或许两者同有所本,是一条发展链环上的两个环节”。李先生从整个三星堆两座器物坑所出青铜器的考察出发,认为:“以中原为中心的商文化先向南推进,经淮至江,越过洞庭湖,又溯江穿入蜀地。这很可能是商文化通往成都平原的一条主要途径。”以上是李先生关于这个问题的主要看法,目前仍是主流观点。
  
  无独有偶。此前,湖北盘龙城也出土过类似青铜尊,正如李学勤先生的观点,商文化沿长江入蜀地,与古蜀国文化进行交流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