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小舍得》在东方卫视、央视电视剧频道播出,在观众中引发了强烈共鸣,掀起了一股股“热”浪。我不是喜欢追剧的人,然而看了该剧,我觉得它不简单。 首先,《小舍得》选择了当下的社会热点“家长对孩子教育群体性焦虑”作为题材。这一选材本身就非常引人,只要制作不是太差,它的收视率不会太低。 它取名《小舍得》,也颇值得玩味。做任何事情都有“舍得”问题。舍得舍得,有“舍”才能有“得”;反过来也一样,有“得”就一定会有“舍”。在处理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亲人与亲人之间的关系、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无不有一个“舍”与“得”的问题。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在处理问题时,只想“得”,不愿“舍”,你就会是一个不受欢迎、不受尊重的人。 “舍得”前又加上一个“小”字,也是非常有意味。它在告诉观众,这里所说的“舍得”,不是事关国家社稷的大是大非问题,都是一些家长里短的小事,都是百姓过日子绕不过的事情。虽然都是日常小事,但是仍然避不开“舍得”中含有的大道理。 《小舍得》的主题,是孩子教育问题。很多家长对此都有焦虑感。这种焦虑实质上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难以取舍”的问题——只想“得”而不愿意“舍”。由于不愿意“舍”,所以在选择上就非常纠结,因为做出任何的“取”,孩子都会有所“舍”。 剧中,南俪夫妇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本来的想法是,不像田雨岚那样只看重孩子的成绩,要让自己孩子欢欢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样做的前提是,南俪必须做好不与别人比孩子成绩的心理准备,这种准备实质上就是放弃孩子在分数上的追求。可是南俪显然没有做好这种准备,她不愿意放弃孩子的分数;每每听到田雨岚的儿子颜子悠优秀的数学成绩时,表情里总是酸水泛滥。“剧场效应”逼得南俪夫妇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立场,向田雨岚看齐。 摒弃“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让下一代得到全面发展,从国家发展的大局上讲,无疑是正确得不能再正确了。但是具体到一个家庭的孩子身上,就不是那么可以轻易做出选择的了。这也是如今教育改革的“梗阻”所在——民众的选择与国家的坚持常常不在一个频道上,而民众的选择又是“剧场效应”造成的,怪不得个人。 《小舍得》选择这样一个“小”又“大”的主题来展示,真是不简单。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