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坚守十年有余的结对共建;这是两市倾心书写的发展壮丽篇章。 2009年,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在合肥等市县与皖北三市六县之间开展结对合作工作的通知》,省会合肥正式与皖北阜阳“结缘”。 一份“约定”,两城相连;十年实践,“城”“城”愈强。 步入当下的颍淮大地,合肥模式、合肥经验、合肥企业,阜阳的“合肥元素”越来越多;走进发展中的阜合园区,汽车机械、装备制造等产业活力十足,共建园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力量。市场互通、产业互利,优势互补、改革互促,南北联动、真帮真扶,形成了合阜互动发展的生动局面。 12月10日至11日,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专门来到阜阳,进园区、到企业、访农户,调研结对合作帮扶工作情况,强调要继续推进合作,把共建园区打造成阜阳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阜阳市委书记孙正东表示,将加强合肥都市圈辐射联动阜阳城市圈发展,学习合肥先进理念、机制,对接合肥资源,扬长补短、埋头苦干,勇当皖北振兴排头兵。 机缘——南北共建“一家亲” 今年9月,在全省推动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合肥市政府与阜阳市政府签署协议,推进新一轮合作共建。 双方明确,将按照“友好协商、优势互补、合作共建”原则,充分发挥合肥市作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阜阳市在长三角和中原城市群“双桥头堡”的区位、交通、政策、农业、人口优势,建立合肥都市圈与阜阳城市圈合作发展机制,不断拓展深化合作领域,助力阜阳高质量发展。 新一轮合作共建“干货”满满:围绕深化共建阜合园区,两地每年分别投入资本金提高至3亿元,并将园区招商纳入合肥市招商体系进行统一谋划和部署;充分发挥合肥市“芯屏汽合”等优势产业对阜阳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光电显示、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产业龙头企业对园区配套项目带动力度等。 当然,合作共建不仅限于共建园区,还有开展科技产业合作、推进市场共享及要素资源合作;继续支持肥西县与阜南县、长丰县与颍上县、庐阳区与临泉县、巢湖市与颍东区开展结对共建等……南北共建,始于实干,成于干“实”。 2009年,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在合肥等市县与皖北三市六县之间开展结对合作工作的通知》后,合肥、阜阳两市迅速落实,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就开发园区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干部双向挂职锻炼等10个方面达成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两市结对合作实施方案,分解落实具体任务,推动交流合作、实现互惠共赢。 为什么会是合肥与阜阳?不妨回到最初的时刻。 作为省会城市,合肥从2001年开始,以每年超越3-4个城市的速度发展,特别是从2009年开始,接连发力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形成了以“芯屏汽合”“集终生智”为代表的现象级产业地标,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 而皖北阜阳,则是传统农业大市、人口超千万,尽管拥有区位、交通、市场、资源等诸多优势,但当时还存在突出问题,各项指标在全省的位次不够理想。2009年,阜阳GDP总量为607.8亿元,不足合肥的三分之一。 充分发挥合肥辐射带动作用、推进阜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全省区域性经济协调发展,一场持续十余年的结对合作就此横跨淮河南北。 实践——真帮真扶的“合肥模式” 5年多时间生产9.4万台中重卡,几十分钟就能下线一台专用车,还有正在打造的皖北最大重卡物流服务中心……走进当下的阜合园区,“无中生有”的汽车产业跑出了加速度。 以载货汽车龙头企业为依托,园区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用平台的思维做乘法,当前已初步形成了覆盖整车、专用车和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生产,以及汽车服务业态的汽车产业集群,已有汽车上下游企业15家。 “我们目前生产的产品,60%左右可以直接供给对面的江淮汽车项目,几乎是零物流成本,总体来看,比在合肥生产节省50%的物流成本。而且在这里发展,还能享受阜阳和合肥的双重优惠政策。”已入驻阜合园区的比克希汽车科技(合肥)有限公司负责人陈茂国说。 源自合肥、扎根阜阳,在阜合园区这样的企业越来越多。以江淮汽车为例,当前已在园区新成立子公司,江汽年产10万台中重卡基地正在加快推进,目标产值500亿元。 园区的蓬勃态势,源于新项目的入驻,也离不开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近年来,合肥市政府始终坚持人才支持,每年动态保持20名左右优秀干部在阜合园区任职,将合肥好的招商经验、管理理念等传递进园区,有效推动了工作高效进行。 “产业分明、后劲很足。”阜合园区有关负责人说,聚焦工业发展,链接长三角、紧盯大湾区、依托大合肥,发展汽车制造、智能制造、新能源,发力科技创新,园区在招商引资上不断实现新突破,为高质量发展夯实了根基。 当前,园区内复旦科技园建成运营,目前已正式入驻企业8家,正在入驻24家。新能源产业起步发展,已引进新疆金风科技、东方电气氢能头部企业落子,预计投资46.5亿元;与三峡新能源签约,投资100亿元建设新能源产业园,一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项目为园区添活力,周边群众也有获得感。“以前村子房子破旧、环境差,现在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以前学校少、离家远不方便,现在家门口就能上学,教学质量还高;以前出门都是泥土路,晚上只能待在家,现在园区公园多,休闲娱乐有去处……”园区内居民陈继珍说,这一切都得益于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从十多年前的一片荒地,到眼下产业集聚、配套齐全的现代化“小合肥”,阜合园区的变化令人刮目相看。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园区由3.4平方公里的建设面积增长到14平方公里的框架面积;年度经营收入由20亿元增长到143亿元,年均增长64%;年度工业总产值由11亿元增长到73亿元,年均增长62%……一条条飘红上扬的曲线,彰显着这片土地蓬勃的生命力。 腾飞——“两圈”联动写下新故事十多年来,以共建阜合园区为模板,合阜两地积极开展县区、开发区结对共建,取得丰硕成果。 两地在科技创新、产学研、群众就业等方面的合作,同样成效显著。 科技创新是合肥的城市品牌之一。通过南北合作,阜阳有多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其中界首市天鸿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的“高性能锂电池隔膜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一等奖;安徽翔胜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徽大学合作的“贴片式芯片电阻的研发及产业化”等一批“链接”合阜两地企业、院校的项目,还获得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立项。 院校教育合作也在加强。阜阳一中与合肥一中、合肥八中在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着广泛而密切的合作;阜南五小教育共同体与肥西县肥光小学,肥西师范学校、肥西特教学校与阜南特教集团,分别开展了结对帮扶工作。 人才是发展的根基。为帮助群众实现转移就业,合肥市人社部门精心筛选出78家企业共1497个岗位,提供给帮扶地区贫困劳动者;合肥市庐阳区、长丰县、肥西县人社局各选派一定的优秀师资力量,分赴临泉县、颍上县、阜南县帮助开展就业脱贫技能培训工作,并结合本地及合肥市企业用工需求,制定技能培训计划,帮助群众通过技能实现就业……以南北合作为根基,省委、省政府对皖北振兴寄予厚望。省委书记郑栅洁来阜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雄心壮志,激活内生动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皖北地区全面振兴步伐。 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要求,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解放思想,创新打法,系统推进皖北“四化同步”,努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进皖北振兴的实际成果。 当下的皖北发展正处于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关键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合肥都市圈提质升级,对标国家级新区建设合肥滨湖新区,加快推动合淮、合六同城化发展,联动阜阳城市圈发展。 新一轮合阜两地合作共建协议提出,要充分发挥两地优势,以共建合作园区为重点,市、县区结对为纽带,不断拓展深化合作领域,助力阜阳高质量发展。 12月10日至11日,虞爱华在来阜调研时,以“用好一个成熟做法”“坚持‘两手抓’”“聚焦‘三大产业’”“落实干部队伍‘四项要求’”等,为阜合园区发展指明路径。孙正东表示,要抢抓发展机遇,落实合作机制、拉高工作标杆、建立项目清单,把阜合园区打造成南北合作共建园区的样板。 新要求、新思路、新方向。随着两地共同努力,两地合作领域必将实现新拓展、合作共建势必结满新硕果。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