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曾生正在展示刚出锅的米粉肉 “出锅喽!”20日午时,老路家食品有限公司,今年的首锅米粉肉出锅。公司创办人路曾生捧着一碗米粉肉,快步向大门外走去,“大娘,您来尝尝味道咋样?”正在晒暖的88岁老太孙玉英尝了一口后说:“好好,还甜还不腻,真是好吃。” 今年53岁的路曾生自幼残疾,却不甘平凡,创业致富。米粉肉的背后,蕴含着他带领全村残疾乡亲脱贫致富的努力。 残疾人组成的食品公司 当日上午,在颍泉区闻集镇六口村的一排平房内,10多位身穿白大褂的员工早早忙碌了起来。他们显得有些特别,有的腿脚不方便,有的看东西极为费力,有的坐着轮椅。“在我们公司,上到我这个老板,下到全体员工,基本上都是残疾人。”路曾生说,“我们的残障情况不一,程度有轻有重,可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不等不靠,勤劳致富。” 员工白雪手持大铲,在厨房的炉灶前不停地翻炒着糯米。她在这里干活已是第二个年头,也是跟随路曾生比较早的员工,“俺的腰背不行,是轻度残疾,干不了重活。每天来这儿工作能挣50多元,比在家闲着强。”白雪乐呵呵地说。 张奇是个坐着轮椅的小伙,虽然腿不方便,可一点不耽误他工作。只见他娴熟地将一条条肋肉取出,和大家一起分割切块、上料腌制,“工作强度不大,重要的是自己辛苦挣钱,花着也舒心。” 一位残疾人的励志奋斗故事 出生于农民家庭的路曾生是名小儿麻痹症患者。在7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五的他,从小就被父母倾注了更多关爱,这也造就了他不服输的坚韧性格。上初二那年,因为家里实在掏不出学费,路曾生在征求父母同意后,决定自食其力挣学费。他从家乡赊了一千斤西瓜,分两次用板车拉着,一瘸一拐地赶往30多公里外的界首市去卖。就这样,他凭借每斤三分钱的利润,凑够了上学所需的费用,坚持读完了初中。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初中毕业后的路曾生没有继续上学,选择了到当地一家鞋厂当学徒。因为能吃苦爱钻研,他不仅自食其力,还经常补贴家里,生活也一天天好了起来。有了工作成了家,路曾生成为当地很多残疾群众口中的“能人”,可不甘平庸的他不愿意就这样度过一生。上世纪90年代末,他看准市场,在当地开办了属于自己的制鞋厂,最多时解决了300多人的就业。同时,他又先后在皖西北商贸城和阜阳临沂商城开起了鞋类批发店,还经营了餐馆,生意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红火。直到2018年,感受到电商冲击不断加大,路曾生开始转型,回乡创业。 米粉肉销往山东、辽宁等地 路曾生首先从事的是鱼塘养殖,他在村里支持下,将两处荒废多时的池塘扩大改建为鱼塘,放养各类鱼苗6000多尾,第二年便收获7000余斤。同时,他动员村里的残疾困难群众一起加入合作社,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如西瓜、茄子等,带领大伙一起脱贫致富。不过,最让他得意的,还是去年开始对外销售的路家米粉肉。 从十多年前开餐馆起,他便跟着餐馆大厨学着制作米粉肉,并自己琢磨配方调制,2019年时还完成了自己的商标注册。 去年春节前,是路曾生第一次大规模制作米粉肉。6000多碗米粉肉一上市,不到一周就全部销售一空,除了本地销售,还通过网店卖到了山东济南、辽宁大连等城市。今年,路曾生转变了思路,在10月底注册成立了老路家食品有限公司,重点做以米粉肉为主打的阜阳土特产食品,今年预计生产15000至20000碗米粉肉。 创业致富,不忘帮扶困难人群 在创业致富的同时,路曾生没有忘记乡邻,总想着为大伙做点什么。去年疫情时,他自费购买了800多套衣服,捐给村里的残疾人和困难户;村里缺少路灯,他从养殖收入中拿出5万元钱,义务安装了近百杆太阳能路灯;今年12月份,老路家食品有限公司正式开业那天,路曾生不请乐队不放花炮,将省下来的两万多元,给村里的残疾人和困难户每人都送去了生活用品和棉鞋。“今后每卖出一碗米粉肉,就会从利润中拿出一块钱,用以帮扶村里的残疾乡亲。”路曾生说。 颍泉区残联教就科负责人闫影说:“路曾生身残志坚,在国家政策下,靠双手打拼,带领家乡困难残疾人共同致富。他的这种致富不忘乡邻的做法让我们深受感动。对他的公司,我们会给予符合政策的各种帮助,也希望他的企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家乡困难群众致富。”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