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用民生“小支出” 换取生态“大回报”

2022-5-20 09:34|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242536| 评论: 0|原作者: 曹亚伟|来自: 颍州晚报

  近年来,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系统在逐步完善,终端系统在技术上已形成“闭环”。不过,记者随机走访多个小区和公共场所发现,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度虽有一定提高,但实际参与度不高,这也成为垃圾分类工作的最大阻力。(5月16日《颍州晚报》02版)
  
  生活垃圾分类利国利民,市民的参与度却不高,成最大阻力。笔者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常识知晓度不高外,更重要的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现实问题。要实现垃圾分类,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是关键。不妨利用民生的“小支出”,来换取生态环境的“大回报”。
  
  首先,降低操作难度,循序渐进地分类。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无形中会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一些麻烦。本来一个垃圾桶、一个垃圾袋就能解决的事,现在需要几个垃圾桶和几个垃圾袋;本来家庭每天都会产生很多垃圾,很繁杂,有的居民甚至还弄不清各种垃圾的归属,更觉麻烦。这些都是源头上生活垃圾分类的阻力所在。因此,在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过程中,要在源头上降低居民实际操作的难度。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生活垃圾分类大致可分为“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甚至还有“六分法”“七分法”等。当然,分类越多,居民的实际操作难度越大,后期处理的效果越好。但是,笔者以为,这还要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我市且老年群体大,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和能力较弱。因此,可以先采用“三分法”等较为简便的分类模式,将分类工作开展起来,在实施的过程中提高居民的分类意识和参与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对垃圾的分类模式进行升级,实现垃圾分类工作的“软切入”和“静默式提升”。
  
  其次,在生活垃圾分类的过程中要让居民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用利益导向机制化“阻力”为“动力”。从浙江等地的经验来看,垃圾分类的重点和难点均在“居民端”。为此,社区建立了“定点投放”“定时投放”“绿色积分”等管理模式。居民分类投放垃圾,均可获得“绿色积分”。积分既可以在社区指定的超市购买生活物品,也可以乘坐公交车、出租车或是使用共享单车等。这些奖励措施看似增加了经费支出,实则是降低了开支。因为,如果居民端的分类做得到位,后期的处理工作就变得简单起来,垃圾处理成本就会明显下降,生态得以改善,真正做到了“花小钱办大事”。
  
  最后,在垃圾分类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群众的力量在源头分类中“发力”。比如,可以发挥“拾荒人”这一群体的作用。我们在小区里经常看到“拾荒人”的身影,他们从垃圾桶中捡拾玻璃瓶、纸箱等可以回收的垃圾进行销售,虽然他们处理了“可回收垃圾”,但在翻捡过程中也会将各种垃圾弄混。因此,社区和相关部门不妨把这些人召集起来,充实到小区环保志愿者队伍中来,负责居民分类投放的检查等。既可以有效收集可回收垃圾,又能监督居民分类,做好统计。这样既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又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压力。何乐而不为呢?
  
  总而言之,在笔者看来,除了法律、政策、宣传等“顶层设计”外,生活垃圾分类重点要解决“居民端”的分类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解决跟居民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才能让分类之路走得更远。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