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平原腹地,千万人口阜阳,正经历一场静水流深的社会治理变革。阜阳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深做实民声呼应高效工作体系,推动接诉办理和主动治理高效衔接,在颍淮大地上谱写加快建设“三地一区”和“十个区域性强市”新篇章。 做实民声呼应:从“枫桥经验”到“阜阳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检验治理能力的试金石。阜阳市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建立“民声呼应”工作平台,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治理理念的深刻嬗变。2024年,全市防范化解风险工作机制受理群众和企业诉求118万件、办结率99%;“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实现县乡村全覆盖,信访总量下降7.9%。太和县“码上办”平台,群众扫码即可实现“诉求随手拍、进度随时查、效果随时评”;颍上县“红色议事厅”、颍东区“村口板凳会”、颍州区“五老”议事堂……每周都有党员干部与居民围桌而坐,将“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让“你说我听”升华为“共商共治”。 这种转变根植于“群众点单、政府接单”治理逻辑的重构。“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不再停留于口号,而是化作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阜阳实践,化作“办不成事窗口”的耐心倾听,化作“有事找书记”、就地解决群众诉求的为民情怀。 推动主动治理: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 接诉办理是民声呼应工作的“第一环”,也是群众感受最直接的环节。接诉办理是被动响应群众诉求,而主动治理则是提前发现和解决问题,实现“未诉先办”。推动接诉办理与主动治理高效衔接,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关键。全市农村基层推广的“四事四权”工作法让群众成为治理主角。这种将信访工作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正是阜阳构建“民声呼应”体系的生动注脚。 从“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跨越,需要贯通“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和预警机制,发挥社区基层组织作用,鼓励群众共同参与治理,形成社会治理最大合力。太和县社会保障智能分析平台根据水电使用等数据整合分析,实时监测独居老人生活状况,及时发现并预警潜在风险。阜阳积极搭建“全覆盖倾听”平台矩阵,实行“全处置”责任落实闭环,推进“全领域”排查整治提升,建立“全参与”政民企交流互动机制,实现民生诉求在基层快速解决,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阜阳建设和发展。这些创新举措,让“被动灭火”变为“主动防火”。 强化数字赋能:从“信息孤岛”到“一键直达” 信息孤岛是数据资源不共享和信息脱节造成的,要让群众呼声“一键直达”,必须从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升效率等方面入手。 阜阳通过将问题诉求“一口收办”,集成12345便民服务热线、“两有三解”平台等13个平台,归并整合32条政务热线,打通“耳畔”到“指尖”的“线下+线上”多元化诉求渠道,形成“一口受理、一网通办”的工作格局。 数字赋能的深层价值在于打破信息壁垒。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算法推算模型技术,构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满意“阜”务全域响应网络,推进市级平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对群众诉求进行智能分类和精准派单。同时,借助AI语义分析系统,自动识别高频词汇,预警潜在风险;通过GIS地理定位,精准捕捉问题高发区域,从而实现民生问题“秒级响应”。比如,颍州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试点,通过“网格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人口信息、土地信息、网格信息、群众需求在电子地图“一图全覆盖”,实现社区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跃迁。这些生动场景,诠释着科技向善的治理温度。 优化民生服务:从“民声呼应”到“民生温度”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关键节点,阜阳正以“民声呼应”工作体系为支点,致力于提升整体治理效能。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治理”的跨越,不仅需要机制创新、技术赋能,更考验着党员干部的为民初心。从颍河岸边的民意收集点,到“云上阜阳”的智慧治理网,千万阜阳人民正与城市治理者共同谱写新时代的“颍淮和畅曲”。 “民声呼应”不仅是创新工作机制的切口,更是办好民生实事的窗口。比如,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就业问题,实施“接您回家”升级工程、“三接两行”活动等,2024年新增城镇就业4.7万人。这些举措将群众“需求清单”转化为城市“发展清单”。全市职教系统推广阜阳技师学院“三转四像”办学模式,促进了产教融合,为企业培养了大批实用技能人才。这种将群众诉求与城市战略有机衔接的治理智慧,正在书写“民生”与“发展”同频共振的阜阳答卷。 当颍淮大地上的每项决策都浸润民生温度,每次治理创新都彰显人民立场,我们就能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交出更有质感的民生答卷。当每个诉求都被认真倾听,每份期待都有温暖回响,我们就能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谱写更有幸福感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