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已过,麦子已经颗粒归仓,阜南蒙洼村民们不负农时,播下又一季的希望。 但人们没有忘记,两年前,淮河汛情严峻,阜南县王家坝闸开启后,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曾涌入滔滔洪水,淹没了耕地和道路、房屋…… 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蒙洼蓄洪区考察,看庄台、进车间、深入田间地头,实地了解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情况。考察期间,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蒙洼蓄洪区发展擘画蓝图。 两年来,蒙洼蓄洪区的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用辛勤的汗水演绎一个个奋斗者的故事。 曹集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朱军 “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有特殊的感情” “5万亩,确保颗粒归仓!”5月下旬,身处蒙洼蓄洪区的曹集镇迎来夏粮抢收工作。在金黄色的海洋中,看着麦穗卷起千层浪,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朱军沉浸在丰收的喜悦当中。 冒着酷热暴晒,朱军顾不上汗湿的衣衫,和村民一起坚守在田间地头,看着一车车饱满的麦粒从田地驶离。 朱军在曹集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工作了六七年,“对蒙洼蓄洪区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今年,受疫情影响,一些人无法返乡。午收前夕,朱军就组织人员摸排统计,镇里多户村民因家庭成员在外无法返乡有夏收困难。 为了让夏粮及时得到抢收,他和其他镇干部组织成立9支志愿者服务队,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帮助有需要的村民抢收抢种,让未返乡人员不用为“三夏”犯难。 除了活跃在午收、秸秆禁烧的一线,作为曹集镇利民村的包村干部,朱军还是庄台居民家中的“常客”。 2020年8月18日,在西田坡庄台,习近平总书记察看村容村貌,走进村民家中,了解乡亲们的家庭收入、受灾损失、生产恢复等情况,朱军对当时的情形一直记忆犹新。 牢记总书记嘱托,朱军带领乡亲积极发展适应性农业,在原有基础上恢复种植芡实、莲藕、茭白等水生作物,带动就业2000多人。 朱军说,让村里人拥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是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会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种植大户任超 “让芡实走上更多人的餐桌” 初夏时节,王家坝镇李郢村的任超在自家的芡实种植基地冒着酷暑劳作。看着数百亩的芡实长势良好,他对今年的收成很有信心。 任超流转的500余亩地里,其中有一部分过去被当地人称为“马湖地”,又叫低洼地,无水就龟裂,下雨就积水,不适合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种植,久而久之成了荒地。但如今,随着当地适应性农业的发展,这片荒地焕发了新生机。 近年来,阜南县在蒙洼蓄洪区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通过发展适应性农业替代传统农业,依托淮河和低洼地自然优势,变水患为水利、变对抗为适应、变劣势为优势。 “这里既然容易积水,我就想着围绕水做文章。后来到外地考察后,决定种植芡实。2018年,我流转了540亩地发展田园综合体,水面是芡实,水下养黑鱼、鲫鱼,每亩地收入六七千元。”任超介绍,目前芡实销售渠道稳定,每年收入较为可观。 适应性农业的发展,也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务工。 芡实收获时节,任超每天用工量达到50多人,平常施肥、除草用工量也有20多人。今年59岁的张传海就是其中一名,他和任超同村。随着适应性农业发展壮大,过去的废弃荒地现今成了“聚宝盆”。张传海将家里2亩土地流转给任超种芡实,此外,芡实收获季节,他还会来到种植基地打零工,每天固定收入120元。以前,张传海家在淮堤庄台住,2020年11月搬到庄台居民迁建小区,“生活有了很大改变”。 适应性农业的发展,改变着当地的种植模式,也改变着当地的生态环境。2019年起,任超的田园综合体就吸引了大量鸟类过来栖息、觅食。 “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政府鼓励发展观光农业,我准备搞个农家乐,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任超说,今年他准备走特色农产品精品化路子,“让芡实走上更多人的餐桌。” 脱贫户康国娥 “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 和曹集镇利民村交界的地方,是老观乡康湖村。 这几天,58岁的脱贫户康国娥一直在村头自家的大棚西瓜地里忙着收瓜。“几亩地的西瓜收益不错。” 忙完后,闲下来,她看着地旁的道路,又想起了两年前的那一幕。 2020年8月18日,三伏时节,骄阳似火。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蒙洼蓄洪区,顶着炎炎烈日,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庄台农户,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总书记下车时,我正在田里摘包菜,见到他非常激动。”康国娥回忆道:“总书记当时和我们说,这次来就是为了看看受灾群众,他在心里一直关心着我们。” “总书记的关怀令人倍感温暖。”当年,洪水退去以后,康国娥便开始抢种西瓜、辣椒等大棚作物,从秧苗种子、田间技术指导,再到销售对接,都有政府统筹安排、统一负责,收成还不错。 目前,康国娥家的11亩地流转了7亩,剩下的建成了西瓜大棚。今年,在亲友的帮衬下,康国娥家购买了旋耕播种机,由老伴和儿子在周边乡村开展作业。 “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康国娥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一家人脱贫后又走上致富的路子,“未来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