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决堤”的原因

2022-7-15 10:50| 编辑: 刘黎 | 查看: 84533| 评论: 0|原作者: 李梅|来自: 阜阳日报


  我敬重第一个说出“度日如年”这个词的人,我不知道他当时经受了怎样的煎熬,但当我盯着手术室的门5个小时后,深切地明白了他创造这个词的全部意义。我站在手术室门口,内心焦躁不安,脚步却又不敢移开半寸。父亲在门里做心脏病手术,从早上8点半推进手术室,5个小时过去了,音讯全无。
  
  直到下午3点10分,手术室的门才缓缓打开。我几乎是扑上去迎接的,走出来的只有医生,他说:“手术顺利,现在转进ICU,3天后情况好转了,再转出去。”我一直吊着的心刚刚放下一半,又搁置在那里。父亲做了开胸手术:心脏搭桥,二尖瓣换膜,房颤消融。他操了一辈子的心,此刻千疮百孔。
  
  3天后,父亲从ICU病房转到普通病房。被推出来时,他脸色苍白,两腮凹陷,嗓子因插管无法发出声音。我的泪再次涌出来。他说不出话,却微微抬起手,似要安抚我。
  
  第二天,他拔掉管子。我给他打绷带时,看到覆盖伤口的纱布一直从脖子延伸到腹部。伤口两边,根根肋骨历历可数。尽管嗓子痛得说不出话,他还是尽量用手势表达着愿望:想喝水,吃饭,积极努力地让自己尽快康复。
  
  第三天,他能坐起,用嘶哑的喉咙说只言片语。
  
  第四天,他能下床了,让我搀扶着去卫生间。
  
  第五天,他强撑着去门口慢慢走动,做康复训练。病房里四人,数他年龄最大,却锻炼得最勤勉。看着他一天好过一天,我的心如窗外六月的阳光,灿烂一片。父亲还是我那个无坚不摧、无所不能的父亲,尽管从一棵大树瘦成了一根竹竿,但他依然是我惊慌失措时的主心骨,风雨飘摇中的定海神针。无论何时,他都如大山一般沉稳。
  
  第六日,父亲能接电话了,尽管声音依旧嘶哑。他接小姑、小叔的电话,接侄子、侄女的视频通话,唯独不接母亲的电话,理由是:和你妈没啥好说的。父母的感情一直很好,他们之间话不多,可我以为这是父亲和母亲的相处方式,40多年的相伴,默契到不言一语,已知对方心意。
  
  第七日,医生告知父亲恢复很好,第二天即可出院。母亲仿佛有感知,医生前脚才跨出病房门,她就打来电话。我把父亲即将出院的消息告诉了母亲,她很高兴,接着要和父亲说话。我把电话递给父亲,他迟疑了片刻才接了过去。母亲和他说话的内容和我说的截然不同,比如家里一直没下雨,种下的玉米到现在都没发芽;屋后菜园子里的菜长高了,得插篱笆了。父亲半晌不语,突然说句“挂了吧”,就放下了电话。我有点诧异,抬头看父亲,他正把头转向墙壁,在那一瞬间,我看到他双眼通红,蓄满了泪水。
  
  我的心酸涩不已,突然明白了父亲为何一直不肯接母亲电话,这哪里是相伴半生的默契,原来是不敢、怕控制不住情绪。离开家乡到武汉已20多天,异乡求医,受了这么大的罪,父亲也疼痛,也恐惧,也委屈,可面对不够坚强的女儿,他将自己的怯懦、恐惧和委屈通通往内里收,强撑着用坚强作坝,拦住了内心滔滔翻滚的洪水。
  
  而母亲是他内心唯一“决堤”的原因。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