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百年祠堂迎“新生”

2022-8-15 09:46| 编辑: 刘黎 | 查看: 16147| 评论: 0|原作者: 方松高 实习生 陈榆鑫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专家:一些结构属国家文物建筑保护范畴;维修工程有望月底前重开工 

      在颍上县新集镇,有座李氏宗祠远近闻名。里面木雕精美,砖雕工艺精巧,旧青砖上还刻有“祠砖”字样……其木结构体系及砖雕、木雕构件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属国家文物建筑的保护范畴;祠堂入选《中华祠堂圣典》一书,并在全书收录的280座中国祠堂中排名第15位。
  
  历经120余年,祠堂亟待保护。近年来,在多方人士呼吁、多个部门关注下,百年祠堂在去年9月开工维修。
  
  目前维修工程进展如何?日前,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李氏宗祠
  
  木雕精美,砖块上刻着“祠砖”
  
  新集古称永兴集,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集镇,历史上这里商贸水运发达,是沙颍河重要的商埠码头,也是颍上四大历史古集之一。
  
  记者在新集镇颍河大堤内老街边,找到了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顶部瓦片、望砖、椽子等已拆下,房檩、房架和砖墙等保留,房屋后墙已拆除重新垒砌。三架梁、五架梁上木雕精美,木雕和砖雕图案有二十四孝图等,工艺精巧,玲珑剔透,惟妙惟肖。遗憾的是,部分砖雕在上世纪被破坏。
  
  经历百年风雨洗礼,祠堂西山墙根等墙体部分砖块已风化,用手指轻轻划一下,砖块就有粉末落下。墙面上连接墙体与金柱的铆钉虽已生锈,但仍旧牢牢将墙与柱连为一体,支撑着这座古祠堂。
  
  记者注意到,房屋的后金柱、檐柱和抱头梁等因腐朽已更换新的。后墙也砌了约两米高。拆下的板瓦有序堆放在房屋东侧,一旁堆放着拆下的椽子,有不少已经腐朽。
  
  堂前,放着大石条和雕有精美图案的石构件,还有成行的旧青砖,大部分砖块上刻有“祠砖”。这表明,这是当时专门为兴建祠堂订制的大青砖。
  
  堂南侧,有几行水杉,生得郁郁葱葱。正前方大路边有大门,铁门上镶嵌铁皮制成的大字“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昭示着这里曾是所学校。
  
  百年历史
  
  从义塾到私立中学再到小学
  
  据新集镇商业社区原书记席栋才介绍,李氏宗祠,始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1895年建成,占地十余亩,建筑雄伟。
  
  因为李家人热衷教育,李氏宗祠修好后,除了进行祭祖、办婚丧寿喜等传统事务外,渐渐地成为办学基地。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政治军事名人李宗棠,也是李氏子孙,当时其个人捐祖产2000余亩,拨李氏宗祠产田2000亩,又劝同族人捐助,共筹得办学专用产田5000余亩,收入作为常年办学经费,在祠堂办了一所义塾学校,并在南京自办江南千仓师范学堂。为此,清廷还御赐一块“毁家兴学”匾额。
  
  抗日战争期间(1942年),永兴集义塾学校发展为成德私立中学,起初设4个班,有教职工20余人,学生200多人,房屋百余间。到1944年发展到9个班,教师增加到30人,学生达到400余人。
  
  解放后,成德私立中学并入皖北区颍上联中,后改为新集区中心小学。上世纪中期,祠堂遭到严重破坏,现仅保留有大殿。大殿一直由新集小学使用,至上世纪90年代,先后用作教室、学校办公室等。
  
  当时,由于人们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差,祠堂未进行过维修。
  
  多方保护
  
  村民、专家、相关部门“齐上阵”
  
  席栋才自幼喜欢传统文化,为保护李氏祠堂和镇上古迹没少费心:搜集散落乡间的古牌坊构件,带领村民在战沟闸打捞沉在水下的牌坊构件,为祠堂后墙加固、盖塑料薄膜防止漏雨……
  
  十几年前开始,李氏祠堂一直受到社会关注。
  
  2006年,时为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的刘少民得知该祠堂的现状后,前往考察后认为:“这是一处很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不及时进行抢救性保护,将被破坏灭失,愧对后人。”同年,他还提交了“把颍上永兴集李氏宗祠列为县级文保单位”的提案。
  
  市文化局于2007年2月26日派原市博物馆馆长韩自强、市博物馆副馆长杨玉彬、文博馆员韩朝三位专家实地考察了李氏宗祠。考察报告的结论是:李氏宗祠原系两进院落的砖木结构古建筑群,现存的多为晚清建筑遗构,其木结构体系及砖雕、木雕构件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属国家文物建筑的保护范畴,应加以保护;实地查看的几件石雕构件,均为存世较少的珍贵晚清遗物,具有历史、艺术价值,属于国家流散文物的保护范畴,应加以抢救保护。对该镇修建战沟闸清淤挖出的石构件,亦应集中保护,已流失的珍贵石雕构件,建议依法追缴、征集保护;与李氏宗祠相连的永兴集老街区建筑布局尚存,建议今后村镇建设中作统一规划保护利用,其新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标高、风格、定调、体量应与李氏宗祠古建原生态的环境、风貌相协调。
  
  迎来新生
  
  维修工程有望在月底前重新开工
  
  多年来,不停有媒体和有识之士呼吁维修祠堂。去年,李氏宗祠的命运在相关人士和部门的努力下,出现转机。
  
  2021年8月,阜阳老子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阜阳企业家李新安出资维修李氏宗祠。同年11月,李氏宗祠被列为颍上县第二批历史建筑。
  
  去年开始,李氏宗祠开始维修,今年年初因多种原因停工。
  
  一位关注古建筑保护的人士认为,李氏宗祠那些精美的建筑木构件,属于不多见的阜阳本土建筑,是阜阳传统文化。“停工期间,希望有关部门加强保护。建议在屋顶上面临时加盖一个彩钢瓦或雨布,防止雨水浸泡加速木构件腐朽。”
  
  日前,记者在采访李氏宗祠维修工程施工方和投资方有关负责人时,反馈了上述人士的意见。目前,祠堂已采用防水条纹布遮盖,不会再遭受风吹雨淋日晒。
  
  当地党委政府也很重视李氏宗祠维修工程,目前,相关审批手续正在逐级逐项办理中,维修工程有望在月底前重新开工。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