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用心发现家乡美

2022-7-22 10:47| 编辑: 刘黎 | 查看: 41505| 评论: 0|原作者: 李阔|来自: 阜阳日报

  
  记得第一次离开家乡,还是2003年。那一年,不仅遭遇了SARS(非典),还遇到了后来被称为“史上最难”的高考,数学出奇得难。考完数学,想来高考无望,我萌生了去省城打工的想法。
  
  那是我第一次离家出远门,也是人生第一次独自到社会闯荡。当时家乡还比较闭塞,从颍上到合肥,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省道。途经凤台毛集时,须坐轮渡过淮河,170多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4个多小时,一路颠簸,苦不堪言。
  
  对于家乡,很多外地人容易将其误写为“颖上”,只有了解本地历史的人才清楚“颍上”地名的由来。“颍上”是一座依托于颍河与淮河而建的县城,滔滔淮河、悠悠颍水穿越境内200余公里,域内沟河密布,水系发达,民间有千里淮河“七十二河归正阳,三十六湖在颍上”的说法。
  
  发达的水系孕育了这片鱼米之乡,同时也给它带来了无尽的水患。在我有限的人生阅历中,就亲身经历了1991年、2003年和2007年三次罕见的流域性大洪水。
  
  每一次洪水爆发,为保淮河上下游,一次次决堤泄洪,让家乡付出了沉重代价。
  
  因为工作缘故,这几年回去的次数渐多,亲眼见证了家乡巨变:县域经济充满活力,乡村旅游四处开花,更多的年轻人选择留下来就业创业;高铁的开通,更是拉近了时空距离,一日往返苏沪浙成为现实,融入长三角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我看来,家乡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将“水患”变成“水利”。昔日遍地的“水窝窝”、“龙须沟”,经过多年不懈的综合治理,如今华丽变身为一个个风景区和网红打卡地……比如,皖北唯一的5A级景区——八里河风景区,原本是一片水患之地,硬是靠乡亲们手挖肩扛造出了占地3000多亩的生态公园,惊艳四方。县城西郊的五里湖和老城内的两条护城河原是几条“龙须沟”,一年到头臭气熏天,后来经过综合改造,摇身一变为4A级风景区五里湖湿地和网红打卡地管仲老街,成为外地人游玩和本地人休闲的好去处。
  
  城北新城M水系和保丰沟经过综合治理,不仅疏通了旧河道,提升了防洪标准,还处处为生态“留白”,给自然“种绿”。如今漫步在城北新城,仿佛进入了江南园林,三步一景、五步一画,处处是风情。“城中水,水绕城;城中绿,绿绕城”,身在其中,享受静谧,幸福感爆棚。
  
  去年新春走基层,专门去了颍上县王岗镇淮罗村和赛涧回族乡李台村。这两个村庄原是过去村民躲避洪水的庄台村,这几年,当地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打造乡村特色旅游和淮河故道游,整个庄台修缮一新,完全看不出早前被洪水侵袭过的痕迹。每逢节假日,这里的特色种养业、农家特色饭庄等,吸引大量城里人和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消费。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家乡是最美最亲切的词汇,有着永恒的美好回忆。在外人面前,也总是想着展示家乡最美好的一面,尽力维护家乡的体面。
  
  离开家乡这些年,我一直在芜湖、南京、扬州、上海、合肥等地求学或工作。生活中,总免不了被人问起:“你是哪里人?”当回答“我是阜阳人”时,对方有时会不经意间流露出复杂的表情。若是遇到了杠精,还非要争个面红耳赤。
  
  许多年前,一些外地人对阜阳的看法并不友好,其背后原因是复杂的。2015年9月,我曾在家乡调研多日,撰写出一篇深度解读文章《这些年,阜阳为何一直被“误读”?》。文章发表在人民网《网络舆情》内参安徽版上,后被“聊时局”微信公众号全文转载,引发网友热议。正如该文所言:“阜阳被‘标签化’的原因——既有外界误解,也有舆情应对不当所致。”
  
  作为一名媒体人,近年来一直近距离观察着家乡的变化,也见证和参与了家乡外塑形象的过程。在阜阳这座新闻“富矿”里,我先后挖掘出苗为民、鲍振平、柳西周、颍上村嫂等先进典型,现场报道了两年前王家坝开闸泄洪、决战戴家湖等重大事件,同时对家乡近年来的一些舆情热点进行了及时引导,避免了外界更深的误解……
  
  与我而言,家乡也是一块福地,既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成就我新闻事业的战场——上述报道中,多篇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和安徽新闻奖。
  
  这些年,家乡的艰辛努力正起变化:热点舆情事件显著下降,改革创新“亮点”频频被央媒聚焦,城市形象也越来越有魅力……
  
  阜阳有300多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也有每年数以万计的学子考入全国各地大学,他们既是讲述阜阳故事的主力军,也是外地人眼中的阜阳。阜阳人聪明、温良、和善、大方,既能吃苦,也顾全大局。作为外地游子,我们热爱家乡,也乐意用心去发现家乡之“美”,讲好家乡故事,宣传好“美好阜阳”。
  
  (作者系阜阳籍媒体人,现供职于合肥)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上一篇:女儿是我的酒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