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女儿出行,高铁已经开始检票了,“大小姐”才翩然而至。虽然最后没耽误上车,却把老娘我急得不行。她却说,误了就改签呗。 到了景点,她不是急吼吼地去拍照,而是睡到自然醒,那种从容,仿佛就是在本地生活多年的主人,只有我是游客。 在她的瞎指挥下,我们成功错过了饭点,我辛辛苦苦做的攻略全部乱套。遇到餐厅排队,换一家;导航错了,将错就错,转角遇到惊喜;慢条斯理地吃,不慌不忙地逛。 风风火火的我被她折腾到没脾气,被迫接受这种“乱七八糟”的旅行模式,由着她胡闹。我像看外星人一样开始重新认识这个小屁孩,希望能够解锁她脑内的星辰宇宙。 我发现,她喜欢心血来潮,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做攻略,随心所欲。遵从内心的召唤,从容不迫,明确拒绝“打卡式旅游军备竞赛”,这是她对旅行意义的重构。她说,我要的不是“去过”,是像当地人一样呼吸。 在她看来,旅途比终点更鲜活,天上飘过的云朵、偶然邂逅的小店、一碗认真对待的饭食,甚至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同样构成生命的重量。睡到自然醒是对假日的尊重,细嚼慢咽是把生活从KPI(关键绩效指标)里抢回来。在她眼中,赶车省下的10分钟,远不如路上买杯鲜榨的果汁更令人愉悦;催饭催出的胃痛,不如多花半小时换来舌尖与心灵的满足。效率输给了体验感,这是她对“时间价值”的另类计算。她说,有些时间就是用来浪费的,在海边看日落,在草原上发呆,难道不是旅行吗?在她的词典里,“浪费时间”不等同于堕落,而是系统的暂时待机,是能量不足的紧急补给,是在这个停不下来的世界里,留一条可以呼吸的缝。她的努力像暗物质,存在却不可见,深夜亮着的电脑屏幕、为竞赛熬红的眼睛……她的奋斗经常发生在“看不见的战场”,飘散在每寸时光里,扎根在后台的代码里。 当高效成了习惯,竞争成了常态,长期在高压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似乎比我们更加渴望慢条斯理的生活。我们出来旅行的本质是休息,如果不能彻底放松,依然保持工作时的紧张状态,那么度假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工作而已,又有什么质量而言?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海量资料可供参考,有诸多车次可供选择,之前耗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完成的事情,现在分分钟就搞定,还有什么可焦虑的呢?这种高度“容错率”的底气,应该是属于和平年代的孩子们独有的松弛感吧,让生于盛世的她们自带“反焦虑”特质,潇潇洒洒把细水长流过成诗意人生。 相比之下,我整天匆匆忙忙,唯恐完不成任务,唯恐落于人后,常年累月的焦虑,疲于奔命的生活,硬生生把苦难活成了勋章。在“每一分钟都要变现”的绩效社会里,我做的“无用功”还少吗?母亲看我的目光与我看她是不是如出一辙?当年我得到的宽容,为何不能传承下去呢?就像庄子与惠子的“大樗之辩”,既然樗树弯曲不适合当做栋梁去建造房屋,不妨用遮天蔽日的枝叶为路人送去荫凉,这种“无用”难道不是另外一种价值吗?匠人眼中的废材,在庄子看来却是“环保卫士”,这种“无用之用”的思想不正是中国哲学精妙的辩证智慧吗?“无用之用”是对功利主义的超越,“无用之事”也同样是在拓宽生命的感知维度。世人多追逐“有”,却不知“无”才是本源。放下焦虑,虚空自有万钧之力。 我终于明白,她不是懒,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热爱生活。于是释然。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