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戎马半生 大爱永存

2022-9-19 08:15|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3899|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任刚 通讯员 张绍伟 朱启业/文 记者 王彪/摄|来自: 颍州晚报

  9月17日上午,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同一天,曾参加长津湖战役、92岁的志愿军老兵孟照起的遗体,被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接走,完成了他捐献遗体的遗愿。
  
  这位戎马半生的老兵,将在另一个“战场”继续为祖国的医学科研事业做贡献!

  

  生前的叮嘱
  
  “见战友前,最后做一次贡献”
  
  9月15日17时07分,92岁的孟照起在市医院呼吸科病房里停止了呼吸,告别了他深爱的祖国及亲人。
  
  老人的儿子孟宪勇说,此前父亲身体一直都不错,今年春节后他的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关于后事,父亲生前曾多次和家人商量过。孟宪勇记得很清楚,父亲反复叮嘱,要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捐出角膜让患者重见光明。“他老是说,战友们都牺牲了那么多年,‘见’战友们之前,一定要给国家做最后一次贡献——要在去世后捐献遗体。”
  
  小女儿孟云霞说,父亲在最后清醒的日子里,依旧反复嘱咐他们不要办丧事,一定要联系捐献遗体的事。“他多次说,自己作为老兵,又是共产党员,绝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子女们都理解父亲,并积极通过市医院与省红十字会联系。9月12日中午,在孟照起神志尚清醒的情况下,孟宪勇当着老人的面代为签下了遗体(角膜)捐献协议书,老人这才放下心来。当夜,孟照起陷入昏迷,9月15日下午去世。
  
  留下的大爱
  
  捐出遗体(角膜),大爱永存人间
  
  9月15日21时17分许,安徽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获取孟照起的角膜。按照工作流程,医学专家完成评估后,将根据情况用于实施眼部移植手术,帮助眼病患者重见光明。
  
  9月17日8时许,在市殡仪馆内,为孟照起举行了简单的追悼会。
  
  亲友、邻居、同事及阜阳市、颍州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一起向孟照起的遗体三鞠躬,向这位可敬的老人作最后道别。
  
  当天9时29分,在阜阳市、颍州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安医大的工作人员将这位老兵的遗体接到车上。将在另一个“战场”上,配合医疗科研人员,为祖国的医疗科研事业做出最后的贡献。
  
  “他的大爱永存人间!孟老英雄值得我们为之敬重!”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医大接受站副站长付杰哽咽地说,了解到孟照起老人志愿捐献遗体(角膜)后,大家都对这位老英雄一生爱党、一生为民的高尚情操敬佩不已。
  
  “现在正在进行第九批抗美援朝烈士遗骸安葬仪式,此时此刻,我们接老英雄奔赴医疗科研战场,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都会以老人为榜样,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精神,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付杰说。
  
  光荣的一生
  
  为保卫祖国,参加过三次战争
  
  追悼会上,孟照起安详地躺于灵床上,身上覆盖着鲜红党旗。胸前佩戴的勋章,仿佛静静地诉说着他极为不平凡的光荣一生。
  
  孟照起祖籍山东阳谷县,自幼家庭贫困。1948年11月,孟照起积极响应号召参军,被编入解放军第9兵团20军59师175团3营9连。没多久,便跟随部队参加解放上海的战斗。
  
  上海解放后,孟照起随部队驻防,不久又调防到其他地方。1950年刚过完国庆节,部队接到调令向北出发。坐了三天两夜火车赶到东北沈阳,孟照起才知道是要赴朝鲜参加保家卫国的战斗。
  
  入朝的第一周,孟照起所在部队就遭遇了朝鲜50年不遇的寒流。作为第20军的战士,孟照起所在部队负责在长津湖的先行南道埋伏,伏击美军陆军第一师。一周的伏击战中,孟照起和战友仅吃过两次饭,分别是被冻成了冰疙瘩土豆和萝卜缨子。战士们就将土豆放在胳肢窝里,一点点将它暖化……
  
  一次伏击战中,孟照起所在部队遭遇敌机丢下的燃烧弹,距离他不远处的一位战士身上迅速燃起烈火。孟照起不顾危险,抱起战友就往雪堆里塞,硬是用雪和泥土将战友身上的大火闷灭,将他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
  
  1953年,孟照起跟随部队从朝鲜回国,驻防在江苏太仓,后来又到浙江奉化。也就是在那一年,孟照起探亲回家时订了亲,1955年在杭州军营结婚。1966年,孟照起以营教导员身份去越南三年,后来又到老挝五年,1973年回国,1979年转业到阜阳,被分配到原阜阳地区五交化公司工作。
  
  孟照起在部队共生活了31年,为保卫祖国参加过三次战争,可谓戎马半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老人念叨着的,依旧是那些在战场上先他而去的战友;心里惦记的,依旧是为党为国为民做最后贡献。
  
  记者手记
  
  四次采访孟照起

  次次都觉得他了不起
  
  直到目送接孟照起遗体的车辆渐行渐远,我才反应过来,老爷子走了!就这样永远告别了这片他曾经拼了命守护过的土地,和这些他曾经无比热爱的亲人。或许《长津湖》电影里伍千里的话,可以诠释老爷子的无言心声:“这一代把仗打完了,后一代就不用打仗了。”
  
  恍惚之间,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老爷子生前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好似他并未离去、仍在眼前。
  
  我曾四次采访孟照起。
  
  第一次,是在2020年10月。那一年是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我首次登门拜访了孟照起。这位可敬的老人,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高大魁梧、爽朗利索,讲起往事滔滔不绝。那时候《长津湖》电影未曾播放,一些人对长津湖战役也不甚了解。但就在老人零碎的讲述中,“长津湖”三个字给军事迷的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二次,是在2021年国庆期间。当时,电影《长津湖》燃爆国庆档,我忽然回想起,曾采访过的孟照起是长津湖战役的亲历者。在通过志愿者求证后,我再度登门采访孟照起。这次,我全程听老人讲述长津湖血战的场景:啃冰冻土豆,反穿棉衣,勇救战友,夜袭敌人。尤其是那句话“如果我们有那样的好装备,保管叫敌人一个也逃不了”更是铿锵有力,让人听之心潮澎湃。
  
  第三次,是几天后在电影院里。在颍州区委组织部、宣传部等相关部门组织下,开展请志愿军老兵观看《长津湖》电影。那一天,老爷子全程端坐,神情肃穆,偶尔擦擦眼角。我知道,那一刻,老人又回到了那个以身许国的年代,又站到了血火漫天的战场,又见到了一个个英勇牺牲的战友。
  
  第四次见到孟照起,是今年的9月13日。
  
  当时,老爷子已经躺在病床上,直到亲人在耳边大声喊着:“爸,报社的记者又来看您了!”老爷子才有了反应,努力地说着什么。他的孙女婿梅田侧耳倾听,好久才把他的话“翻译”过来:“记者来了?这次可不能走了,要留下来吃饭!”
  
  那一刻,我潸然泪下。
  
  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巧合。9月15日17:07,孟照起与世长辞,几乎是同一时刻,守候在病房外的我,通过手机看到了外交部关于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将于次日回国的消息。9月17日上午,老人的遗体被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医大接受站的工作人员接走同时,88位先烈的遗骸也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