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可以创造奇迹!”这句话在王常梅母子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儿子小翰(化名)出生时被确诊为重度耳聋,然而,王常梅没有向“命运”屈服,擦干眼泪,想尽办法,通过母子相互触摸喉咙,教会儿子认识口型学说话。 为了让儿子能接受到与普通孩子一样的学校教育,她辞去工作,全身心照顾儿子。经过18年的不懈坚持,今年,小翰以超出一本线61分的高考成绩,考入了石家庄铁道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听障男孩圆了大学梦 近日,记者来到颍泉区中市街道双河社区王常梅的家中,她正在为儿子小翰收拾行李等。“由于受疫情影响,儿子开学日期一再延后,目前学校还没有确定具体的入学报到时间。我提前为儿子准备一下,到时候就不急了。”王常梅告诉记者。 虽然还没有正式入校,但小翰早已以大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此时,他正静静坐在书桌旁,看着手机上直播的大学网课,认真地学习着英语。 今年18岁的小翰是王常梅的第二个孩子。在今年的高考中,他以超出一本线61分的优异成绩,被石家庄铁道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录取。优异成绩的背后,是王常梅18年坚持不懈付出的汗水和泪水。 与普通孩子不同,小翰是天生的重度听障孩子。如果不是妈妈这些年的努力,或许他这一生都只能活在无声的世界里。暑假里,收到高校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坚强的王常梅失声痛哭。小翰则拍着妈妈的肩膀,轻轻为她拭去眼泪。在他看来,无论妈妈有怎样的情绪波动都不为过。因为这18年来,妈妈为自己付出的实在太多太多…… “我们一起坚持,一定能给孩子找到一条出路”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坎坷。但相同的“坎坷”,王常梅却先后遭遇了两次。 1994年,王常梅的女儿出生。由于夫妇俩忙于工作,没有在意,直到女儿两岁时,才发现孩子始终学不会说话。起初,女儿被当作声带发育不全进行治疗,直到7岁那年在省城一家医院检查时,才被确诊为重度耳聋。 因为家族并没有耳聋遗传病史,医生推测孩子的病因可能是幼时打针所致。根据当时的政策,王常梅可以生育二胎。2004年,王常梅生下了儿子小翰。因为有了女儿的先例,王常梅格外关注儿子的成长变化。小翰9个月大时,她吃惊地发现,儿子对外界的声响没有一点反应。 王常梅夫妻俩慌了手脚,抱着儿子去就医,最终被确诊为重度耳聋。 失魂落魄的丈夫王超民走出医院,忽然对王常梅说:“你娘俩先回去吧……”王常梅觉得不对劲,反复追问,丈夫才绝望地表示自己想寻短见。王常梅哭着骂丈夫:“我还没有放弃,你怎么可以寻短见?我们一起坚持,一定能给孩子找到一条出路!” 此前,为了给女儿治病,家中唯一的住房已经卖掉,王常梅一家住在亲戚家的房子中。为了照顾儿子、给儿子治病,王常梅不得不辞掉工作。在北京求医期间,一位专家的话让她重燃希望:只要精心陪护,聋哑儿童也可以学会说话,甚至借助人工耳蜗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生活。 互摸喉咙,母亲教儿子学说话 按照专家教给她的方法,王常梅开始训练儿子说话。她在房间墙壁上贴满了各种图片,每天与小翰相互摸着喉咙,对着图片教孩子发音。 “太阳”“月亮”“汽车”“苹果”……王常梅边让孩子感受自己喉咙的颤动,边让他学习自己的口型发音。起初,小翰不知道张嘴,更不知道发声。王常梅想尽了各种办法,一遍不行,就十遍、百遍、千遍地教……直到有一天,小翰的口中发出了含糊不清的“妈妈”声音,她怔了一下,继而紧紧搂住儿子,泪如雨下。 平时,小翰在家对口型学说话;周末,小姨等亲友带着他外出,认树叶、汽车、高楼,一点点地学习说话…… 仅仅靠看口型说话,还不能让孩子完全过上正常的生活。 2011年,小翰上一年级时,王常梅夫妇俩想尽办法筹钱,争取尽早为两个孩子装上人工耳蜗。亲友们你100元、他500元地帮着凑钱。尤其让王常梅感动的是,原单位领导得知情况后,特地赶到她的家中,个人捐助了2万元钱。 那年春天,两个孩子装上了人工耳蜗,第一次听到了外界的声音,王常梅再次泪如如雨。 最艰难的时候 她总能遇到善良的人 小学期间,小翰没有辜负妈妈的期望,在学校努力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进入初中后,小翰的学习遇到了瓶颈——英语听力学习让他极度不适应,第一次英语考试时,他的成绩是倒数第一。为了尽快取得突破,小翰先用播放器慢速播放,再逐渐加快速度……通过一番努力,他慢慢适应了,成绩逐步提升。中考时,他的英语成绩考了135分。今年高考,他的英语也取得了119分的成绩。 让王常梅庆幸的是,在最艰难的时候,她总能遇到善良的人。小翰在北京路一小上小学时,老师刘丽影和李珍给了他特别照顾:为了方便孩子看清口型,安排他坐在第一排;有不懂的,下课后到办公室里为他“开小灶”……小翰在阜阳师范大学附中上初中时的班主任李娟,在城郊中学读高中时的班主任于莉华等等,小翰遇到的每一位老师都对他特别关爱,给了这个特别的、坚强的男孩无私帮助。 采访中,王常梅反复提到的一句话,就是感谢党和政府。“如果不是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真不敢相信我们能撑到今天。”这些年来,市残联和颍泉区残联相关负责人多次来探望慰问,为他们争取政策。如今,女儿被安排到了社区工作。小翰考取大学后,市、区残联也都送来了慰问金。 小翰表示,他会继续努力学习,将来争取考研,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以及这些年来关爱、帮助他们一家的好心人。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