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模范是一个闪光的群体,他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广大劳动者的优秀代表。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激励着大家奋发向上、不断前行。不久前,2022年“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省先进工作者”“安徽省先进集体”名单公布。其中,我市29人获评“安徽省劳动模范”称号、13人获评“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称号。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本期起,本报推出“榜样就在我们身边”系列报道,对话部分省劳模和先进工作者。 24年来,他奋斗在别人不易关注的生产后方,但工作却至关重要,关系着企业生产能否正常开展。他是安徽晋煤中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战线上的器械维修师——李西银。凭着踏实能干、勇于创新,他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机器设备检修的行家里手,获得诸多殊荣,也赢得了同行的赞誉。 个人名片 李西银,1977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工程师。现任安徽晋煤中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机修车间党支部书记、主任。多年来从事设备维修和管理工作,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安徽省重点合理化建议项目奖。曾获“安徽省劳动模范”“颍淮杰出工匠”“安徽省技术能手”“阜阳市五一劳动奖章”“阜阳市名师带高徒”“临泉县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 把工作当成乐趣 记者:“有疑难杂症,就找李师傅。”这是流传在安徽晋煤中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维修圈的一句话。在很多人看来,机器检修工作十分枯燥,你为什么却充满了兴趣? 李西银:我出生在颍东区插花镇茨淮新河畔的一个村庄。1998年从阜阳工贸学校毕业后,我进入安徽晋煤中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我感觉工作来之不易,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因为离家远、身边没有亲朋,我常常“泡”在车间用实践检验学校学习的维修知识。 我刚参加工作时,有一次碰到机器系统大修。我和师傅们连续加班一周完成了设备检修工作,得到公司领导的肯定。我也被师傅们的工匠精神所深深震撼,立志做一名优秀的维修工。我对机器检修研究的兴趣,就是从那时开始的。看似平常的技术设备背后充满了奥秘,就好像打游戏中过关斩将,每过一关,就想再突破一局。 记者:你什么时候觉得维修工作必须有所突破? 李西银:为了更快地提高自己,工作后不久我主动提出调到压缩维修班。在担任压缩维修主操作期间,我严格要求自己,多次主动要求加班加点完成工作,在设备检修过程中主动寻找和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工作中,我发现检修工人每天都要检查活塞压缩机(活塞压缩机长周期稳定运行是安全稳定生产的关键保障),常常让工人们疲惫不已。如果能缩短检修周期,就可以减轻工人们的工作压力。为了攻克这个老大难问题,我积极查询相关资料,自学原理,还特地跑去废品仓库找到活塞压缩机进行拆解和研究。就好比解剖一般,我把上千个零件拆解出来。经过反复对比、实验后,最终确定PEEK材料阀片与公司目前的机器装置最适用。如今,通过不断改进技艺,这种气阀使用寿命也由最初几天延长至几个月,最长超过一年,为装置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的设备基础。 24年来,从基层维修工、维修主操作、维修班长到管理员、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我把工作当成乐趣,以身为产业工人为光荣。 每年加班300小时以上 记者:化工生产中设备突发故障现象很常见,工作中你面临的压力大吗? 李西银:由于突发故障很常见,作为设备检修工作的负责人,加班加点可谓是家常便饭。不论白天黑夜,如果遇到突发故障,我总是随叫随到。检修现场,我会一直坚持所有检修人员完工最后一个离开,每年加班都在300小时以上。 2021年10月11日上午,由于焊缝腐蚀严重,公司给汽提塔加双氧水的高压管线泄漏。因为管道的压力较高,工人反复几次实验,都没有包焊成功,且泄漏点逐渐增大,不少员工认为只有系统停车。可根据当时尿素市场行情,停车处理损失较大。我戴上防毒面具查看现场漏点情况,决定利用导流法创造出安全作业条件。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包焊成功,避免了系统停车给公司造成的损失。 记者:多年来,你取得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等。你是怎样做到的? 李西银:爱琢磨技术上的问题,一直是我的一个习惯。有些问题,时间久了,经验积累多了,一眼就能找出解决办法。但是有些问题对我来说也是未知的,我会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琢磨。琢磨多了,办法自然就有了。 比如,我带领同事积极探索,解决了活塞式压缩机等一系列影响压缩机长周期稳定运行的难题,压缩机连续运行创历史最佳水平,达90多天。总结大型往复式压缩机的安装调试、日常维护方面的技术经验,带队安装大型往复式压缩机20多台,实现了公司大型设备自主安装、调试的突破,节约300多万元安装费用。 我还参与了公司不少项目研发和安装调试,如2006年双氧水生产装置“四改六”增产改造,2008年甲醇精馏装置扩产、治污、节能改造,2010年航天炉气化装置粉煤锁斗充气锥的改进,泉河取水项目安装调试……这些项目均达到国内行业领先技术水平,为公司创造了9000多万元效益。 坚持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的培养观 记者: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技术员,你不仅在设备检修方面是个“多面手”,还主动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向年轻人倾囊相授。你是怎么想的? 李西银:作为从基层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管理人员,我始终牢记“没有优秀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人才是公司发展壮大的关键。从担任维修班长起,十多年来,我共带徒弟十几名,提出“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新型传帮带培养办法,并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培养观。 为让自己的各项“绝技绝活”传承下去,除了努力提升个人素质外,我在工作中不忘探索一些技能培养的新渠道。2018年公司组建了“李西银技能大师工作室”,采用“理论+实操”的方法对公司青年骨干开展技术技能专题培训,对故障判断、问题分析、创新思路等进行手把手教学。目前,我带的徒弟中已有6人成长为维修班长、4人成长为管理人员、3人走上了车间副主任工作岗位。2021年“李西银技能大师工作室”获得阜阳市“名师带高徒”荣誉称号。如今,在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要把技术传授下去,为企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记者:你怎样理解“劳模”这个称号? 李西银:维修技术人员需要长期扎根一线,静心沉淀。我之所以会静下心来研究技术,最大原因就是维修车间的业务氛围浓厚。大家上班是谈技术,下班后也互相切磋技术。 跟所有传统行业一样,因时代的变化,如今的年轻人有更多实现自己职业梦想的途径,也有年轻的维修师找我聊天,疑惑自己是否要继续在维修路上走下去。我会和他们说,无论时代怎么变,手里一定要有一个过硬的技术。我认为,“劳模”不是体现在某一个人身上的,更是对一个群体的肯定,是一种表率和传承。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