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是在各家蒸馍、炖肉、炸馓子的烟火气中徐徐展开的。 小时候,腊八之后各家就开始办年货了。那时候,听到大人之间的对话多是准备蒸多少斤面的馒头、炸多少斤面的馓子、买多少钱的肉等,对话中充满着财大气粗的味道,似乎一年的省吃俭用就为了年底这一刻的阔气。 办年货,炸馓子是必须的。几十年前,炸馓子的手艺人在年底很抢手。那时候,炸馓子论斤收费,每斤面大概几分钱的手工费,在达成双方都满意的价格后,手艺人二话不说就开始干活,活面、醒面、盘条等一丝不苟地进行着。主家此时更多考虑的是炸馓子的用油,是用菜籽油、猪油还是麻油呢?出于对经济和色香味的双重考虑,很多人家采用混合油的方式,家庭较富裕的人家就用猪油掺麻油,炸出的馓子金黄酥脆,香醇可口,口感和档次是较高级别的。 开炸时,孩子们围着油锅垂涎欲滴,炸出来后急不可耐争着品尝的样子一直定格在脑海中,成为记忆中最美的画面。 家乡阜阳位于华北平原南端,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是小麦主产区,饮食习惯自然以面食为主。因此,过年的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在当地,过年的馍统称为蒸馍,年前人们见面打招呼都是说:“你家的蒸馍蒸好了吗?” 过年的蒸馍通常是圆形的,寓意圆满、团圆,馍里包着红枣或蜜枣,寓意甜蜜、幸福。蒸蒸馍靠的是主妇的技术和经验。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想要蒸馍发酵得刚刚好,除了酵母和面粉的比例,还要拿捏好发酵的温度、时间,同时揉面的力度、醒面的长短也很关键。因此,每家的主妇总是满怀着使命感、责任感认真对待蒸馍过程中每一个细节。因为,一锅蓬松香甜的蒸馍,可以让过年的饭桌呈现出喜气洋洋的景象。 每到这个时候,妈妈忙着办年货,不知疲倦,不亦乐乎,还会在蒸馍的时候蒸上一锅“布袋”馍。 “布袋”是家乡临泉特有的地方面食,馅料用猪肉、粉丝、馓子、野荠菜等炒制而成,年中晾晒的干菜也派上了用场。炒好的馅料均匀铺在擀好的面皮上,捏住一边向另一边反复滚动折叠后,两头压扁封口,入锅蒸熟即可。吃的时候将“布袋”拦腰切成几段,托在手中即可大快朵颐。 到了年三十,年味更浓了,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餐桌上,堆满了蒸馍、炸鸡、炸鱼、卤肉,白胖的饺子一圈圈整齐地站着,像是等待检阅的士兵。除夕晚上各家烟火袅袅,灯火明亮。 如今办年货简单了许多,超市、商场里年货美食应有尽有,但年纪稍大的人还是喜欢自己采办加工,以示隆重和传承年味。 如今,与其说办年货是为了制做舌尖上的美味,不如说是人们在找寻辞旧迎新的热闹记忆。办年货所带来的喜庆早已溢出了家门口,传递到邻里和亲朋,成为家乡这片土地上年年岁岁周而复始、热闹不减的节日温度,寄托着人们对丰收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