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吹拂,麦穗轻晃,芒种时节到了。大自然是最生动的课堂,为了把“校园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阜阳多所学校纷纷开设新颖有趣的劳动实践课程,学生们走进麦田,感受颍淮大地的农业魅力。 校园收麦场 从5月下旬起,阜阳五中高一、高二的学生就格外期待“地理劳动实践课”。这节课上,他们在老师带领下,来到学校里的“开心农场”体验割麦子。“这些麦子是去年‘十一’前后种上的,从除草、翻地、播种到浇水和维护,都是学生们在做。”学校工作人员介绍,学校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课堂上的地理知识融会贯通。 在认真聆听和观看老师收割麦子的讲解示范后,学生们化身“小农夫”,迫不及待挽起衣袖,拿起镰刀跃跃欲试。弯下腰,弓着身,左手抓住麦秆,右手握紧镰刀深入麦秆根部,用力一拉。只听得呲啦一声,麦子被割下。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闻着泥土和麦子的清香,大家喜笑颜开。 “我们还会把这些麦子磨成面粉,包饺子用,师生共同品尝。”学校工作人员说。 麦田农耕课 “小麦和水稻有什么区别?麦苗和麦穗的形态有什么不同呢?”5月26日下午,颍州区程集镇王湾小学的学生走出教室,站在田间,聚精会神听老师讲解小麦的起源、传播历史、分布范围、成长过程等。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学生们齐刷刷地吟诵着诗句。他们时而俯下身子,亲近麦垄,时而抚摸麦穗,认真观察,有的凑近闻一闻麦子成熟的味道,有的摘下麦粒细细品尝。 “看,我们把麦穗放在手心里搓一搓,麦粒与外壳就会分离开,再用嘴轻轻一吹,外壳散去,就只留下香甜可口的麦粒了。剩下的麦秆还能制成‘麦哨’。”看着老师的演示,学生们争相体验。这一堂农耕文化课,爽朗的笑声与收获的喜悦在麦田上回荡。 五(1)班学生韩芷月说,“我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懂得了古人诗句中对农民伯伯的赞美。以后我要勤动手,多实践,在大自然中学习更多知识。” “阜阳是全国重要的小麦商品粮主产区,孩子们应该了解本地风俗民情、熟知小麦的生产流程,在沉浸式体验丰收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苦与乐。”王湾小学校长任丽说。 萌娃庆开镰 6月3日,阜阳地直教育集团张湖分园的孩子们来到颍州区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共同欢庆“开镰”,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体验活动。 田地里,收割机轰隆作响,开足马力穿梭忙碌,收割、脱粒等步骤一气呵成。孩子们认真观看小麦机械化收割过程,伴着音乐舞狮,在喜悦的氛围中,增进了对农业的初步认知。 孩子们在零散麦堆里找寻颗粒饱满的麦穗,将散落的麦粒整理入袋,并将散落的麦秆收集起来,带回教室,制作成了麦秆画、稻草人、干花束…… 阜阳地直教育集团张湖分园负责人表示,最好的教育在路上,最美的课堂到田间。幼儿园通过劳动实践课让孩子们知农事、惜农食,感受粮食的来之不易,进一步培养幼儿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体验祖辈劳动印记。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