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阜南县金丰家庭农场的西红柿进入成熟期,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不仅为种植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抹亮色。 走进西红柿种植大棚,生机勃勃的绿意扑面而来。在繁茂的枝蔓间,圆润饱满的西红柿错落有致地悬挂着,每一颗都泛着诱人的光泽。 农户们忙着采摘成熟的西红柿,进行分拣装箱。 “我们种植的西红柿果型大、口感好,深受市场青睐。”农场负责人任中奎说,由于今年采用了吊蔓密植栽培技术,配套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西红柿的亩产量从1万斤增至3万斤,经济收益明显提高。 2009年,任中奎返乡创业,从8亩地起步种植蔬菜,如今已发展至480余亩。他通过线上订购、线下批发的方式拓宽销售渠道,将西红柿销往本地及合肥、南京等长三角市场。 除了西红柿,农场还种植黄瓜、莴笋等产量大、效益高、周期短的瓜果蔬菜,从育苗、施肥、除草到采摘、分拣,优先聘请周边村民务工,为大家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柿红钱袋鼓,人勤收获丰。目前,该农场带动20多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一年下来每个家庭增收2.5万元左右。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任中奎的果蔬热销的同时,太和县三塔镇的胡宗龙也迎来马铃薯丰收。 10年前,从蔬菜批发起步的胡宗龙转型到种植行业,并成立太和县龙艳种植专业合作社。他采取“基地+农户”模式,先期流转100多亩土地种植马铃薯,逐步带动周边3个乡镇的100多户农民共同发展,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胡宗龙则负责打通销路,让小农户对接上大市场。 近年来,胡宗龙创新探索“马铃薯+西瓜+马铃薯”三茬轮作模式,提升了土地复种指数和产出效益。 他算了一笔经济账:头一茬马铃薯利润3000多元,二茬西瓜利润4000元,下一季秋马铃薯也能获得利润3000元,一年的收入达到8000元至1万元。去掉成本,每亩纯利润2000元至3000 元。 马铃薯长成“金疙瘩”,三塔镇又有了新动作。该镇依托太和县龙艳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360亩马铃薯种植示范园,构建“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示范园为农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农资供应和销售渠道等全方位支持,有效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以来,我市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预计培育家庭农场4.7万个、农民合作社稳定在1.6万个。同时,紧紧围绕兴产业、带就业、促增收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既丰富市民的“菜篮子”,也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