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翻至六月,阜阳大地的色彩变得异常丰富:麦田由绿变黄,然后如浪花般快速褪去,继而秋粮下种,大地重新披上绿衣。 2022年6月,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种粮能手徐淙祥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十多年来从事粮食生产、帮助群众脱贫等情况和体会,表达了继续做好农业研发推广工作,带动更多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的决心。 同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徐淙祥回信,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字字嘱托,言犹在耳,铭记在心;句句希望,重逾千钧,激励奋进。一年来,以徐淙祥为代表的阜阳农民,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赓续前行,奋力在保障粮食安全各个环节上当标兵、走在前。 宁光雅改良的农机 颍州晚报记者 渐秀成 摄 恶劣天气下徐淙祥迎来又一个丰收年 1230亩地收获近80万公斤小麦 6月23日,天气晴朗。徐淙祥带着合作社的农民到试验田里播种大豆。 今年,他与科研院所合作,试种60个品系的大豆。按照技术标准,大约14.4平方米(0.0216亩)的土地作为一个单位,每个单位播种324颗大豆种子,“共计6行,每行54粒种子。” 徐淙祥紧盯着几个农民操作,要求近乎严苛,因为现在的每一步都事关试验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未来粮食的产量。 “良种不良法,种了也白搭。”徐淙祥经常把这句话放在嘴上。良种+良法是丰收的保障,今年夏收,这句话在他承包的1230亩耕地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今年5月底,阜阳市776.71万亩小麦刚刚开镰,就遭遇了持续阴雨天气,一些地块的小麦出现了发芽现象。农民称这样的天气为“烂场雨”。但是,徐淙祥的小麦成熟期较晚,并未受到大的影响,平均亩产达到了650公斤。 面对恶劣天气,夏粮依然丰产丰收。徐淙祥说,其中的秘诀就是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 小麦种植前期,徐淙祥对土地进行深耕深旋深耙,增加土壤的保墒能力。播种时,做到足墒适时匀播,实现了“一播全苗”。管理过程中,他随时根据气候和天气变化,采取相应措施。比如,在小麦返青期喷施磷酸二氢钾,防止倒伏;在小麦灌浆期喷施叶面肥等,小麦苗情始终向好,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指标都有所增加,“穗大、粒多、籽又饱,粮食丰产跑不了。”徐淙祥迎来又一个丰收年。 6月2日,徐淙祥抓住降雨间隙,组织大型机械对成熟的小麦实施抢收。不到三天的时间里,1230亩小麦收割完毕,然后进行晾晒、烘干,实现了颗粒归仓,共计收获小麦近80万公斤。目前,这些麦子已卖出去70万公斤左右。 “科学的种植技术提升了粮食的产量,全程机械化则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今年夏种,徐淙祥准备种植1000亩大豆、230亩玉米,预计秋季可收获大豆20万公斤、玉米16万公斤。他相信,有现代农业科技的支撑,农作物每年“亩产双吨”的梦想很快就能实现。 机械化“大托管” 颍州晚报记者 渐秀成 摄 种粮大户的带动坚定了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的信心 5亩地小麦可以多卖2200多元 徐淙祥在试验田忙碌时,66岁的张槐村农民张昆也在田里播种大豆。临近中午,5亩大豆播种完毕。张昆打通老伴的电话,让她把西瓜放进井水里泡上,再弄两个小菜。夏粮播种完成,他可以喘上一口气,暂时休息几天。 “今年的‘烂场雨’对我家的小麦没有影响,麦子不但没有减产,反而多打了不少粮食。你看,这麦子多漂亮,颗粒饱满,颜色金黄。”张昆从自家的粮仓里抓起几把麦子,不停地从右手扬到左手上,麦粒碰撞发出“沙沙”的声响,空气中多出一丝香甜的味道。 “5亩地大约收了3000公斤麦子。”张昆蹲坐在院门旁,给记者算起了账,“粮食经纪人已经来了几次,详细检查了麦子的质量等,承诺上门收购的价格是每公斤3元,预计总售价在9000元左右。而在去年,同样是5亩小麦,收成只有2250公斤左右。按照目前的粮价计算,今年可以比去年多卖2200多元。” 张昆将这样的变化归功于徐淙祥的带动。去年种小麦时,他在徐淙祥的指导下,选择了晚熟的优良品种,小麦成熟期避开了今年夏收时出现的“烂场雨”。种植过程中,他又实施了“叶面喷肥”等良法,小麦“筋强骨壮”,实现了增产增收。“有大户的带动,我种粮的信心更加坚定了。”张昆对记者说。 “农业发展真得靠科技,以前的土方法不管用了。”张昆的“小算盘”刚刚扒拉完,村民徐宗启也感慨道。 徐宗启曾是张槐村有名的贫困户,妻子残疾,儿子一度因贫困险些辍学。在徐淙祥的帮助指导下,他大搞科学种田,开办了家庭菜园,农作物产量、品质大幅度提高,收入成倍增长。如今他家的人均年收入已经超过了万元,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当年的贫困户变成了现在的科技示范户,走上了致富路。 “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字字嘱托,言犹在耳。徐淙祥和阜阳的种粮大户们铭记在心,激励奋进。 去年8月,徐淙祥等种粮大户联名,共同发起种粮大户协会筹备事宜。历经半年时间,由我市粮食作物生产大户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机构——阜阳市种粮大户协会成立,旨在更好地发挥种粮大户作用,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协会成立后,每到粮食生产的关键时期,徐淙祥和种粮大户们就把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或者视频会议等方式,向小农户演示精量播种、化学除草、赤霉病防治、叶面施肥等关键技术。同时,把最新的种植技术等整理出来,发布到各县市区农户组成的微信群里,受益农户达2000余户。 收割小麦 颍州晚报记者 张卫军 摄 从『会种地』到 『慧种地』 ,现代农业涌现阜阳力量 130人托管120万亩耕地 太和的农户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在相邻的颍泉区,老雅农机维修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宁光雅也忙得不可开交。预约播种和田管的村民,将他的手机打得“烫手”。 宁光雅是农机界的“能人”,先后研发了玉米收割根部截断装置、农药深度喷洒机、易调药农药喷洒机、侧臂伸展式农药喷洒机等40多项专利,目前托管了6600亩耕地。今年夏种期间,他积极向村民推广玉米和大豆的复合套种技术。这种技术是把玉米和大豆同时播种在一块田里,“4行玉米搭配6行大豆。” 宁光雅说,这种播种模式下,每亩可产玉米600公斤左右,同时收获大豆150公斤左右。一块田里同时出产两种粮食,与普通田块相比,保证玉米不少打的同时,多收一茬大豆,有效提高了土地的效益。 复合套种的背后是农业种植技术和机械设备的不断升级。宁光雅介绍,小农户种植玉米株距大约在26cm左右,大豆株距大约在14至18cm之间。复合套种采用的则是科学的密植法,可以将玉米株距控制在12cm以内,大豆株距控制在7cm左右。播种前将土地浅旋耕一次,以保证出芽率;播种时种肥同播,减少肥力流失;播种后立即喷洒封闭农药,可保持一周内田间不长杂草;出芽后,还需根据玉米、大豆不同的习性喷洒不同种类的农药。 “在复合套种的田里,若用传统方式喷洒农药,既费工费时,又会因农药作用不同而导致庄稼受损。”为保证套种更精密、科学,宁光雅研发了一种可同时喷洒2种农药的植保机械。“在集中托管的大田块作业,一上午就能喷洒近200亩。” 让宁光雅更加自豪的还有——随着技术研发的持续推进,他们的业务正在从本地向外地延伸,其中一个由130人组成的团队远赴江苏盐城,托管了120万亩耕地,实行小麦与水稻连作,人均年收入达50万元左右。 “这个团队平均每人管理耕地9200多亩,每年仅施肥一项,小麦需要7次、水稻需要9次,没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设备根本不行。”宁光雅说,这是现代农业中涌现出的阜阳身影,他们正在由“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变。 6月25日凌晨,一场细雨伴着夜色而来。徐淙祥试验田里的土壤水分站、小气候监测仪等设施默默地运转着,相关数据不断传来。 清晨,徐淙祥冒雨到田间地头转了一圈。前期播种的玉米和大豆已经开始萌芽、破土。小麦收割后短暂裸露的黄土地,已经有了绿意,希望的田野生机勃发。 无人机“一喷三防” 颍州晚报记者 渐秀成 摄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