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传统体育,有何“武艺”?

2023-8-11 09:38| 编辑: 刘黎 | 查看: 10183|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汪文婕 实习生 周依婷/文 王军侠 陶俊 郭金山/摄|来自: 颍州晚报

临泉杂技、五音八卦拳、太和武当太极拳……

    今年8月8日是我国第15个“全民健身日”,本周也被确立为我国首个“体育宣传周”。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体育项目也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我市有3个传统体育项目进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有五音八卦拳、太和武当太极拳和鲖城火叉、火鞭;1个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临泉杂技。
  
  临泉杂技起源哪里?鲖城火叉、火鞭最初是用来干啥的……体育文化悠久厚重,既可强健身体,又能涵养精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传承了成百上千年的传统体育项目。
  

  临泉杂技
  
  临泉杂技
  
  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单手倒立、前后滚翻、倒立手摇独轮车……临泉杂技以“新、奇、巧、险、美”收获了一批批观众,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安徽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临泉杂技第三代传承人侯杰介绍,上世纪50年代初,临泉出土了一件西汉时期的陶戏楼,塑有杂伎俑,考古专家认为这一文物可佐证临泉杂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据民间相传,明代中期出现的“一撮毛”刀山班,在临泉县城、杨桥、长官等集镇上演的“过河刀山”绝技,就是现代杂技“走钢丝”的前身。
  
  侯杰的父亲侯忠义是临泉杂技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临泉民间杂技有着明显的家庭传承谱系,如马术中的马上倒立、马上射箭等。节目多为家庭祖传、师父带徒等方法继承下来的,经过代代人口传心授发展起来的。”侯忠义说,临泉杂技近年来引入音乐、舞蹈、科技、舞美、声光电等元素,不断创新,高空杂技、魔术剧等节目在全国杂坛独树一帜。
  
  侯杰说,全县目前有杂技团队900多个,杂技演员2万多人,临泉杂技还多次走出国门,到加拿大、泰国、菲律宾等国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出现新的历史繁荣期。”

  

  五音八卦拳
  
  五音八卦拳

      将传统文化融入拳理技术之中

  
  五音八卦拳是流传于阜南民间的传统武术,2014年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五音八卦拳既练气又练力,套路灵活,讲究实战,技法全面。”安徽省传统武术协会副会长、阜南县五音八卦拳研究会会长马炬森是代表性传承人。他介绍,五音八卦拳创始于清朝咸丰年间,创始人是罗体贤。罗体贤功夫高深,曾于咸丰年间入宫做御前侍卫,后因把皇纲散给饥民而获罪。为避难,罗体贤携子流落到如今的阜南县方集镇裴湾村,由此该拳得以在当地流传。
  
  “五音八卦拳的功法体系分为拳械和套捶排打两个系统,其中套捶排打老劲捶、五音捶、八方靠位,五音捶是有五种套捶排打,所以叫五音。”马炬森为普及、传承五音八卦拳,进行了大量的挖掘整理工作。
  
  “五音八卦拳不仅具有强壮体魄、健体防身以及技击格斗功能,而且将传统文化融入拳理技术之中,是兼顾悟道、养生、怡情等传统文化特有价值取向的新武术流派。”马炬森说,希望大家多关注五音八卦拳,让这一非遗项目进一步得到传承和弘扬。
  

  太和武当太极拳
  
  太和武当太极拳
  
  填补道教在皖北民间武术传播的空白
  
  “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舒展大方……”在省级非遗太和武当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杨春看来,太和武当太极拳有着独特的魅力。
  
  由于道门秘传原因,太极拳曾在传代上有严格规定,一甲子为一代,一代传二不传三,故在民间所传极少。直到民国年间,由张鹤亭、李有道传入民间。此后,出现了以姓氏命名的太极拳门派,流传于太和境内的太极拳也因此被称为太和武当太极拳。
  
  “太和武当太极拳具有很高的学术、养生、技击和修炼价值,它填补了道教在皖北民间武术传播的空白。”杨春说,太和武当太极拳有三步练法(易筋、易骨、易髓),五种(坐、站、行、动、用)和内外五行十大后练法,在2017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了推动太和武当太极拳的发展和传承,近年来太和县文广新体局等部门结合全民健身运动,开设了培训班,促进该项目的传承。
  

  鲖城火叉、火鞭
  
  鲖城火叉、火鞭
  
  从用于战事到武术表演
  
  今年70岁的何顺理是鲖城火叉、火鞭的代表性传承人。“火叉、火鞭是古代人民在叉和鞭的基础上发明的一种火攻兵器,刚开始主要用于抗击或威慑入侵者,至明末清初逐步转化为祭祀活动的一种表演形式。”何顺理说,小时候娱乐项目少,村里的男孩都喜欢玩火叉、火鞭。
  
  临泉县鲖城镇文化站站长赵子凯介绍,相传鲖城火叉、火鞭是被明代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的部将传入鲖城一带的。这位将领在起义失败后,化作云游和尚来到鲖城乞讨,把火叉、火鞭变成了武术表演的器具,换取食物。火叉、火鞭传入鲖城后,受到民间习武者的欢迎,不少人开始学习。
  
  “当地村民掌握这项表演技能后加以改进,使之逐渐成为节庆期间表演的节目。”赵子凯说,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发展,鲖城火叉、火鞭吸收了传统武术的身法、步法和手法,并于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关
  
  “国家鼓励、支持优秀民族、民间、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保护、推广和创新,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今年开始施行的新体育法,就保护和传承传统体育项目作出明确规定。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分布于各地区,承载着深厚的人文价值与审美内涵。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优化强化,我市也不断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大力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申请非遗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王晓燕介绍,临泉杂技、五音八卦拳等传统体育项目入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名录,可以更好地进行保护、传承。“这些体育项目中,包含着很多历史信息和阜阳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需要传承人通过精湛的技艺把这些发扬出去。”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