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新时代 新徽班 新气象”安徽省精品剧目展演将首次走进江苏南京紫金大剧院,由阜阳市演艺有限公司创作的淮北梆子戏《风雨王家坝》,也将首次亮相六朝古都,为900万南京市民带来一场感人至深的视觉盛宴。 《风雨王家坝》彩排现场 上保河南、下保江苏,70年间16次开闸蓄洪,十余万蒙洼儿女一次又一次让洪水流进了自己的家园。今夜,从淮河到秦淮河,苏皖两省人民的目光将再度聚焦淮河防汛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王家坝闸,一起见证蒙洼和江苏的不了情缘。 淮北梆子戏《风雨王家坝》以70年来淮河流域抗洪救灾为背景,描绘了蒙洼儿女自强不息的生活状态与生命历程,塑造了村党支部书记柳叶、时代青年洪亮等一系列鲜活人物形象,诠释了一代又一代王家坝人“舍小家,为大家”的王家坝精神。 千里淮河第一闸 “娘,娘,娘,你看我要了一碗野菜糊。娘,你张张嘴啊。娘,你说说话啊。娘、娘……”这是70年多前发生在淮河岸边的真实一幕,接着便响起了高亢又哀怨的唢呐声…… 2021年9月29日,《风雨王家坝》参加安徽省庆祝建党100周年新创优秀剧目展演(首演),第一幕刚开场,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两年多过去了,人们只要提到这部剧,内心还会泛起阵阵涟漪。 剧中幼年丧母的小刘根,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刘根爷。他生活的时间跨度与新中国成立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70年伟大实践基本同步。王家坝的故事还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说起。 1194年黄河夺淮,极大改变了淮河流域原有水系形态,让淮河失去了入海尾闾。从16世纪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50年间,淮河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94次,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害河。 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1951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蒙河洼地历史上就是蓄滞淮河洪水的场所。这年冬天,阜阳专区治淮指挥部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动员阜阳、颍上、临泉、阜南4个县的30万民工,在淮河中游建设了第一座蓄洪区——蒙洼蓄洪区。 1953年1月,蒙洼蓄洪区进水闸——王家坝闸动工兴建,此后按照人均18平方米的标准,在蒙洼蓄洪区建设了69座庄台。接下来数十年间,王家坝闸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蓄洪区群众居住、交通、用水等问题陆续得到解决。 随着治淮工程的实施,蓄洪区进洪几率大幅度降低,新建和加固的一大批保庄圩和庄台,有效保护了蓄洪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现在的蒙洼蓄洪区包括王家坝、老观、曹集、郜台4个乡镇的低洼地区,耕地面积19.74万亩,居住人口19.5万人。 “王家坝闸是千里淮河中、上游的交接点,建成投用以来先后16次开闸蓄洪,累计蓄洪量达75亿立方米,为保障下游江苏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家坝抗洪纪念馆负责人张仕昕说,1982年、1991年、2003年均为2次开闸蓄洪,每一次开闸蓄洪,都意味着蒙洼蓄洪区成千上万的人口承受洪涝灾害。 蒙洼与江苏人的不了情 “阜南是我第二故乡,我死后一定把我的骨灰撒在王家坝闸前的淮河里,如果下雨就把骨灰撒在阜南城西红旗闸下,顺着谷河流到淮河,我要和阜南人民永远在一起……” 这是阜南县水利局前副局长李西林,在2001年去世前夕临终遗言中的一段话。2021年6月29日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建成后,他生前使用过的水准仪(南京水利水电仪表厂生产)等遗物陈列在纪念馆二楼,见证着那段治淮的峥嵘岁月。 1912年,李西林出生在江苏常州的一个书香门第,抗战前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水利系本科,1951年进入阜南县治淮总队,主持工程科工作。这年冬天,李西林参与、领导了蒙洼蓄洪库95公里的蒙洼圈堤的测量、定位、放样、施工和库区内69座庄台的建设工作。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李西林多次深入工地,根据不同定额、土质、运距,核算最优劳力组合,总结出的“土塘明细作业法”很快被阜阳专区治淮指挥部在全地区推广。为了提高工程质量,他采用插钢钎灌水检验土方质量等措施,保证了1968年洪水期间蒙洼95公里圈堤无一处破溃。 上世纪70年代,阜阳举全市之力开挖茨淮新河,李西林经常白天跑工地、夜里绘图纸,半夜收工时就和民工一起和衣睡在工地旁。“他从来不讲条件、不讲得失。有一年冬天在茨淮工地积劳成疾,累得大口吐血,心里只想着工程质量。”李西林的女儿李立蒙说。 从1951年参加工作,到1981年退休,李西林先后参与了阜南县上世纪50年代以大规模治淮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60年代以河道整治为重点的除涝工程建设、70年代以来的灌溉工程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蒙洼蓄洪库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使用频率最高、使用效果最好的国家蓄洪工程之一,离不开李西林30年的无悔付出。特别是他在防汛工作中总结出了根据“设防、警戒、保证”三种不同水位、分别确定人数的“三线民工制”,成功运用在王家坝历次抗洪抢险中,并一直沿用至今。 舍小家为大家 “舍是大局舍是诚、舍是担当舍是美、舍是奉献舍是拼搏、舍是血性是奋进……”在淮北梆子戏《风雨王家坝》中,抗洪一线中的蒙洼村党支部书记柳叶,一口气唱了20个“舍”,用一首《舍字歌》把全剧推向最高潮。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新中国治淮70周年,创作一部反映阜南蒙洼儿女70年奋斗历程的正剧,进一步弘扬“舍小家 为大家”的王家坝精神,是摆在阜阳市委宣传部、阜阳市演艺有限公司面前的一件大事。 在与洪水斗争的过程中,沿淮行蓄洪区一直都是英雄辈出的地方,1982年蓄洪期间跳入洪水封堵管涌的沈恩久,1991年从洪水中搜救出16名落水群众的郜登福,放弃探亲假为抗洪献出宝贵生命的国防勇士周丽平……他们的事迹不胜枚举。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阜阳蒙洼蓄洪区考察期间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王家坝闸第16次开闸蓄洪为主线,深挖典型人物故事,塑造了村党支部书记柳叶、时代青年洪亮等一系列鲜活人物形象。”阜阳市演艺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奎升说。 2020年7月,罕见的雨情、水情,导致淮河全线告急,“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时隔13年再次开闸向蒙洼泄洪。蒙洼村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柳叶动员群众巡堤查险时,引出了公爹张国山(老支书)与村民刘光瑞之间的矛盾冲突。 时间回溯到1991年淮河特大洪水,村民水生为了救张国山牺牲了自己,张国山获救后决心把水生的儿子洪亮养大成人、娶亲生子。洪亮长大后创办柳编厂,他与刘光瑞的女儿小兰自幼青梅竹马,很快坠入爱河。不料,两人的婚事却遭到刘光瑞的强烈反对。 原来,在2008年蓄洪时,刘光瑞的养鸭场曾遭受损失,对老支书张国山一直心存芥蒂。刘光瑞为难张国山,说洪亮要想娶小兰,需要答应他“四个条件”:一是当面来请;二是在番鸭场投资5万元;三是当众向自己道歉;四是在保庄圩盖一座“三下两上”的新楼房。 就在张国山答应了刘光瑞的“四个条件”,并带他来看为洪亮盖新房准备的各种建材时,蒙洼蓄洪区到了开闸蓄洪的关键一刻。当时,柳叶和洪亮已经赶在他们之前,把这些建材作为防汛物资,支援了抗洪前线。 身患重病、亲家翻脸、婚期未定、洪灾当头……一个又一个困难接踵而至,老支书张国山难以招架。在大儿媳妇柳叶的耐心劝说下,张国山这个抗洪的老把式很快振作起来,带领群众和防汛官兵一起堵住了管涌。 事实上,蒙洼村党支部书记柳叶为了这次蓄洪,在贯彻上级命令方面没有任何迟疑,并表现出过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牺牲精神。她先让洪亮推迟了货值100万元柳编出口订单的交货时间,又带头捐赠防汛物资,在公爹不理解时也能用亲情化解矛盾。 “在剧本排练之前,我们多次到蒙洼体验生活,寻找人物原型,为唱词修改和舞蹈动作编排汲取养分。”主演柳叶的扮演者姜美丽说,每次唱到“舍小家是为了保上游河南、下游江苏,两淮能源基地,京广京沪两条大动脉”这一句的时候,她都热泪盈眶,王家坝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柳叶是一个有知识、有魄力的新时期村官,在她身上几乎凝聚着蒙洼75个村领头人的所有优点。”《风雨王家坝》导演张占忠说,经过8次文本座谈、近20次修改和60余场演出提升,呈现在南京市民面前的将是一部更加全面反映王家坝人精神风貌的淮北梆子戏作品。 文艺精品“好戏连台” 两年多来,淮北梆子戏《风雨王家坝》先后入选2021年安徽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项目、2022年安徽省重点文艺项目、安徽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第十届黄河戏剧节、第三届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项目等。 近年来,我市出台了《阜阳市市级文化强市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加大对文艺精品项目、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项目、文化“走出去”项目支持力度。通过打造淮北梆子、阜南嗨子戏、太和清音、颍上花鼓灯等“一县一品”,全市文化产业呈现出好戏连台、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年,全市投入艺术创作资金748.2万元,用于文艺创作、研讨、展演、提升打磨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说,在重点扶持小型新创剧目和打磨剧目方面,共收集作品89部,入选37部,涌现出《永远的大别山》《风雨王家坝》《利剑》《美丽大道》等一批有温度、有情怀、高质量的作品。 不仅如此,《建国回乡》《选村官》《大国农匠》《桃乡情》等还入选2022和2023年省孵化项目,淮北梆子戏《打神告庙》《百岁挂帅·出征》入选安徽省地方戏曲“名师传戏”工程,《永远的大别山》《选村官》入选省优秀剧目展演项目。 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风雨王家坝》是对几代王家坝人精神的高度浓缩,是对新时代淮河儿女奋发向上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在弘扬崇高家国情怀的同时,也为后人培育了一座闪光的精神家园。随着这部作品亮相紫金大剧院,今后将有更多具有阜阳地方特色的高质量文艺作品走出阜阳、唱响秦淮、走向全国。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