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口孜访古颍水悠悠写风流

2024-4-30 10:04| 编辑: 刘黎 | 查看: 8783|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郝思雅 通讯员 武艳 王晶晶/文 全媒体记者 穆可亮 通讯员 李怀萍/摄|来自: 阜阳日报

  口孜镇境内的颍河风光

  颍东区口孜镇位于阜城东南约25公里处,这里不仅有杜康后人酿酒醉刘伶的美丽传说,还有凤凰台、刘伶墓、康桥古城孜遗址、三国徐庶垂钓处、清真寺等古迹以及“咸哩烂哩”、五香麻花等美食。仲春时节,记者驱车来到口孜镇,走老街、听传说、访古迹、品名吃,仿佛一日穿越了千年时光隧道……
  
  传说:杜康后人酿酒醉刘伶
  
  据史料记载,口孜镇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曾为楚国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所设,掌军政大权,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孙叔敖之子的封地。汉朝,这里成为南北物资的集散地、东西交流的桥头堡,曾建有大规模粮仓。西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曾来此游历,又被称为“刘伶集”。后来,为抵御洪水的侵害,人们筑堤打坝,逐渐形成了口子状,故又称“刘伶口”。隋朝,这里曾设清邱县。清朝光绪年间,这里改为“口孜集”。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原汪庙乡、洪沟乡划入,形成了现在的口孜镇。
  
  在口孜镇,当地人津津乐道的是杜康后人酿酒醉刘伶的传说。口孜镇文化站站长武俊萍介绍,相传,魏晋年间,杜康的一支后人来到汝阴(今阜阳)颍河岸边以酿酒为生。刘伶来汝阴游历时,听说杜康后人酿出的美酒十里飘香,遂前去品尝。刘伶连喝了数碗,酩酊大醉,待到第四日醒来,以为已过去了3年。这就是“刘伶一醉三秋”的典故。
  
  据记载,历史上的刘伶(约221年—300年),字伯伦,西晋沛国(治所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魏晋时期名士,曾在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任参军,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刘伶嗜酒不羁,被称为“醉侯”“酒仙”,好老子和庄子之学,追求自由逍遥、无为而治。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朝廷征召刘伶入朝为官,被刘伶拒绝。刘伶现存世作品只有《酒德颂》和《北芒客舍》。
  
  如今,口孜镇有两个分别名为“刘伶”和“杜康”的居委会。在杜康居委会杜家岗,有一个杜康烧酒遗址。当地人传说,这里是当年杜康后人酿酒的地方。杜康后人酿造的美酒色清劲大,即使装在罐子里、缸里封闭上,浓郁的酒香都能飘到很远的地方。
  
  刘伶居委会位于颍河岸边,这里有一个“凤凰台”。武俊萍介绍,相传,古时候这里是一座高大的台子,上面落过一只凤凰,因此得名。当地人还把凤凰台和刘伶联系起来。传说,有一天刘伶豪饮后,凤凰台突现108级天梯,刘伶便缘梯而上,升天为“酒仙”了。
  
  记者在凤凰台看到,这里只是一个凸起的土堆。但是,站在凤凰台上,可以尽览颍河两岸风光,水波潋滟,鲜花盛开,河对岸远处是成片绿油油的庄稼。
  
  随后,武俊萍又带记者来到刘伶墓遗址。刘伶墓位于口孜镇集北头河堤北坡下30米处,西距刘伶路南段仅约5米。遗憾的是,如今这里已经看不到墓了。
  
  “1959年,当地群众发现刘伶墓时,已经有所损坏。”武俊萍介绍,刘伶墓是一座砖墓,墓砖上有几何纹、鱼月纹、田字框纹,墓底有散乱人骨和红胎绿釉陶屋、陶鸽及灰色蓖纹和素面弦纹陶片。当时,墓葬旁边有一块石碑,刻着“晋刘伶墓”,落款是“大清宣统三年中秋月中浣 花翎二品衔直隶候补道程文葆敬立”。
  
  寻访:徐庶古城垂钓处
  
  除了刘伶墓,口孜镇还有康桥古城孜遗址、三国徐庶垂钓处等古迹。
  
  康桥古城孜遗址,位于口孜镇康桥村古城孜自然村东侧。“这里离颍上县古城镇不远,古城镇以前叫东古城,因此,我们当地村民称康桥古城孜遗址为西古城。”武俊萍介绍,这个城址呈正方形,边长约为250米,城垣范围清晰可辨,原东、南、西、北护城河址现是浅沟。当地百姓曾在原北城墙处挖出很多砖。南城门向南的地下,原有长约30米、宽约3米的拱行通道,均为砖砌。据说,这是春秋时代的古城址。如今,城址内是耕地。
  
  在口孜镇,还有一处三国徐庶垂钓处,位于钓台村。武俊萍说,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史志载:三国时期,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所获,徐庶被迫进入曹营。徐庶母亲去世后,徐庶离开曹营,游历到汝阴住下,常垂钓于颍河不远的单家潭(今钓台村)。钓台村之名,即源于这个故事。
  
  据史书记载,徐庶本名徐福(生卒年不详),字元直,颍川郡人,为寒门子弟。少年时代,徐庶非常敬慕那些嫉恶如仇、扶危济困的侠士,矢志要做一名顶天立地的大侠。早年间,他为人报仇被捕入狱,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求道。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口孜老街上的铁匠铺

  怀旧:日过千帆忆繁华
  
  口孜镇因依颍河而兴,曾是颍河岸边一个重要的码头,有过“日有千帆过,夜有万盏灯”的繁华景象。
  
  到了口孜镇,一定要去口孜老街走一走。其中,老街南头的口孜清真寺是很多游客必到的地方。口孜清真寺始建于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是一座古朴的清真寺,有建筑30余间,其中,大殿内木制结构及廊柱上的彩绘木雕、望月楼的砖刻纹饰非常精美,让人赞叹。
  
  走出清真寺,记者继续向北走访老街。石条路、木板门、青瓦房……行走其间,仿佛走进一段旧时光。
  
  记者看到,不少老人坐在小板凳或长条椅上,悠闲地喝茶、聊天,生活安静而恬淡。与老人们交流,他们都会热情地向你介绍民间故事、推荐当地美食。
  
  “我这以前开过杂货店,生意好得很!”今年80岁的姚笑礼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来往街坊跟他打招呼,他总是笑着点头示意。“现在,老街冷清了。要是在以前,这个时候来老街,想要穿街而过,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谈到老街曾经的繁华,老人滔滔不绝打开了话匣子。
  
  姚笑礼老人说,新中国成立后,口孜集是口孜区公所驻地。1958年10月,口孜区又改为公社。1979年8月,又成立了口孜区。那时候,口孜集是口孜区委、区公所的所在地,口孜区管辖着周边多个小乡镇,每天来赶集的人都很多,熙熙攘攘。当时,口孜集上有粮站、食品站、合作社、煤场、邮电所等,还有一个可以放映电影的东风剧场。口孜老街鼎盛时,就连周边的颍上县居民也常渡河来赶集。
  
  说话间,姚笑礼的儿子骑着三轮车从新住处来给他送午饭。老人的儿子说:“现在口孜镇几条新街都很热闹。我也动员过老爷子搬过去跟我们一起住,但老人家不想搬走,因为这里有很多他难以割舍的记忆。”
  
  “这里是我几十年的家呀!虽然不少老住户搬走了,但还有不少老邻居。一到节假日,还有游客来逛老街,我也不觉得寂寞。”姚笑礼说。
  

马大娘麻花剂子

  美食:“咸哩烂哩”最难忘
  
  提到口孜美食,最著名的当属“咸哩烂哩”。这道菜的名字,乍一听令人不知所云,但端上桌吃上一口,就会令你不忍放下筷子。因此,凡是到口孜来的游客,必吃“咸哩烂哩”。
  
  口孜镇回民较多,“咸哩烂哩”就是回民特色名吃熟羊肉以及羊肚、羊杂等。武俊萍介绍,口孜熟羊肉制作始于清代末期。在阜阳方言中,“哩”就是普通话“的”的意思,“咸哩烂哩”就是普通话“咸的烂的”。
  
  在口孜镇,51岁的白海涛是做美食“咸哩烂哩”的行家。白海涛的手艺源于祖辈家传。十几岁时,白海涛就开始给父亲打下手,耳濡目染精通了选食材、清洗、卤煮等门道。
 

 
美食“咸哩烂哩”

  “咸哩烂哩”之名是咋来的呢?
  
  “以前卖熟羊肉,大都是提篮在街上叫卖。竹筐里装满煮好的羊肉,再盖上一层薄纱布,卖主吆喝着‘咸哩烂哩,又咸又烂哩鲜羊肉!’一路叫卖、一路飘香,后面跟着不少‘小馋嘴’呢。”白海涛介绍,“如果有人买,卖家就先用夹子为顾客递上一小绺,让顾客品尝,顾客慢咂细品的同时,就掏出手帕包裹的钱,买上或大或小一块,拿回去切成小片,加一点麻油、香醋、辣椒和蒜泥,再配上蒜苗和香菜,别提味道多美了!久而久之,‘咸哩烂哩’的名字就叫开了。”
  
  “你看我这食材多新鲜,都是提前从农户那里预订的,我们口孜本地的羊肉味道特别好!”白海涛说,“咸哩烂哩”精选本地成年肥羊,经宰杀、扒皮、剖膛、剔骨,分成大块漂洗24小时后,撒上食盐,最后放入大锅中加水和材料进行卤制,其间要时刻注意火候变化。
  
  “卤制过程中,一旦水中冒泡,就要去沫防膻。”白海涛说,持续去沫一个钟头后,加入葱、姜、辣椒等20多种佐料,改中火炖煮片刻,再改文火慢炖。再煮一个小时,佐料味逐渐浸入羊肉,羊肉烂熟,香味弥漫。熟嫩的羊肉易嚼味美,油而不腻,香味四溢。
  
  记者看到,有一些白色的打包盒,专门用来盛装羊脑。白海涛说:“这是客户提前预订好的20份。有人特别钟爱这一口,从沸汤中捞出,一吸溜,香浓丝滑的口感,带来唇齿间妙不可言的醇香。”
  
  谈话间,一锅羊杂、羊肚即将出锅,白海涛开心地说,“咱阜阳人爱吃‘咸哩烂哩’,不仅因为羊肉鲜美软烂的口感,更因为常吃羊肉可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
  
  吃“咸哩烂哩”,一般都要配上一碟辣椒、一碟蒜泥。羊肉的香味,辣椒的辛辣味,蒜泥淡淡的呛味,融合在一起,让人食欲大增。根据不同顾客的口味,还可以搭配香油、醋、酱油、芫荽、蒜苗等,送入口中,香味先入鼻;细嚼时,口感润滑,肉质香嫩,齿间生津,不由感叹世间难得如此美味。
  
  除了“咸哩烂哩”,口孜老街上的“马大娘五香麻花作坊”的麻花也很有特色,颇受游客青睐。
  
  记者来到这里时,看见作坊的主人马振松正和妻子在制作麻花。马振松今年62岁,他告诉记者,他们家做麻花传承了几代人,“马大娘”是大家对他母亲的尊称,当年他母亲也是做麻花的行家里手。
  
  “我们用的是豆油加香油,炸出来的麻花焦香酥脆,让你吃了一个还想吃一个。”马振松一边介绍,一边拿起麻花让记者品尝。记者接过麻花,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吃到嘴里,香脆可口。
  
  “你看,我们现在还有包装盒,在外的游子想吃家乡味道了,我们还可以邮寄过去。”马振松夫妻二人不紧不慢地揉着麻花剂子、炸麻花、打包麻花……
  
  “平时,不少游客都来买我们家的麻花。尤其是每年春秋季节,来徒步的人都喜欢到口孜老街逛一逛,吃了‘咸哩烂哩’,还要带些我们家的麻花回去给亲友尝一尝。”马振松说,“我们现在的日子,过得也像麻花一样,香着呢!”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