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0亿元、居全国第92位,同比增长5.6%、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跃动的阜阳经济曲线里,创新是最强劲的脉搏。 看结构,科技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1.2%、11.9%,分居全省第五、第七;1047家企业入围2025年第一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居全省第三。 看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4项主要指标增速全省第一,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等13项主要指标增速全省前三,规上工业增加值等21项主要指标增速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看后劲,10个开发园区主导产业全部完成优化调整,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1.5%、37.1%、28.8%,经济主阵地、主战场作用进一步彰显。 以创新开路、靠创新破局,上半年阜阳坚持真抓实干、创先争优,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向上向好,“稳”的基础更加扎实,“进”的动能更加强劲。 看态势 21项主要指标增速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呜呜呜——”8月7日,立秋,清晨空气中吹来一丝凉爽的气息。颍河岸边,阜阳港颍州港区早已开启繁忙,随着汽笛声响起,一艘艘满载货物的货轮奔赴远方。 “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阜阳经济持续向上向好,企业有外向需求,港口业务水涨船高。”阜阳颍州港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何沭刚告诉记者,去年港口完成吞吐量约100万吨,今年将实现吞吐量115万吨。 市交通运输局数据:1至6月,全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10.41万吨,同比增长48.55%。 港务兴的背后是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主体的增多——截至6月底,全市实有各类经营主体91.34万户,同比增长5.61%。其中,新登记十大特色产业经营主体3555户。 工业增加值,在经济指标中极具含金量,体现一个城市工业的真正实力。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5个、0.5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五,拉动全市GDP增长2个百分点,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36.1%。 在当前复杂的宏观大环境下,阜阳坚持“产业立市、制造强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让制造业发挥出重要支撑作用,提振了发展信心。 安徽龙涛电机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面对机械电子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企业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压力就是动力。”龙涛电机总经理唐相龙告诉记者,企业顶着压力、迎难而上,上马了年产2亿台直流微电机加工生产建设项目,以“产业升级”应对“市场冲击”,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我们已建成投产11条生产线,并与比亚迪、大众等头部车企初步达成合作。”唐相龙信心满满地表示,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6亿元,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微电机行业的地位。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新动能发展活力彰显。上半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7.5%、较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增长31.9%、居全省第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34.1%、较一季度提高2.4个百分点,增长11.9%、高于规上工业2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增长3.4个百分点。 工业挑大梁,消费增活力。傍晚的双清湾畔,“一城暖阳”音乐会持续唱响,双清湾夜游船到点起航,水街餐饮持续火爆——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6.3%、12%,高于全省0.8个、5.4个百分点,均居全省首位。 从港口业务显著增长到工业挑大梁,再到市场消费加快提振,尽管当前我市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挑战,但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各方面积极因素在不断累积。 看支撑 产业集聚集群集成发展态势更加明显 对于企业来说,近距离的产业配套,既降本增效,也有利于迅速壮大企业实力,为企业在更广阔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势。 安徽国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新型材料研发、模具开发的公司,落地阜阳以来,在保持与TCL、奥克斯等客户联系的同时,又与落户颍东的澳柯玛达成合作。 “阜阳广阔的市场空间,让企业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安徽国雁科技集团总经理高燕介绍,目前公司已将总部从湖北武汉迁到颍泉区,借力安徽、阜阳良好的发展态势和产业集聚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 现代产业竞争,一定程度上来讲是生态的竞争。 近年来,我市通过有意识地引导本地企业加强产业配套、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强链补链扩链延链等措施,初步形成了“链主”企业“头雁领飞”、专精特新企业“强雁高飞”、中小微企业“群雁齐飞”的产业生态。 这一点,从我市日前举行的二季度产业项目现场调度活动中可以得到充分印证。 现场调度的19个产业项目中,符合阜阳发展趋势、契合产业集聚要求、可以在本地形成良性配套的制造业项目是“主力军”—— 阜阳经开区年产2GWh锂离子动力及储能电池项目,进一步壮大阜阳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集群规模; 阜南经开区年产900万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机加工项目,让阜阳新能源汽车产业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临泉县年产500万台(套)智能配电网自动化节能设备生产线项目,进一步延长电子信息及光电显示产业链条; 太和县叁原绿色食品产业项目,为阜阳绿色食品产业再添新军……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竞争力。 近年来,阜阳坚定不移把项目建设和“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战场”“生命线”,围绕产业链建设狠抓招商引资、项目调度、营商环境,以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绿色食品、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产值(营收)分别达825.2亿元、220.25亿元、211.9亿元、364.59亿元。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跻身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填补我市空白;阜南县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控制与安全集成零部件、临泉县绿色食品两大产业集群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看后劲 创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天鸿新材料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给我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必须依靠科技创新。”8月5日,界首市天鸿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伟感慨地说。 从“小打小闹”到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没有创新,就没有我们企业的发展。”胡伟介绍,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锂电池隔膜干法单拉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三层共挤技术入选工信部首批先进适用技术名单,打破了该类锂电池隔膜产品的进口依靠。 “以创新赢得市场,今年公司产值有望超7.5亿元。”胡伟信心满满地表示。 从一个企业到一座城市,都在探索如何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旗帜性抓手,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进科技成果“四权联动”改革,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贯通融合,走出了一条具有阜阳特色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路径。 目前,全市院士工作站已增至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达54家,安徽高研院阜阳分院凝练产学研项目47个、招收“双一流”博士硕士141人、累计到位经费近亿元,钙钛矿光电材料研究院、功能性纺织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建成运营。 创新无处不在:阜阳技师学院与航天科工、西门子、比亚迪、上海临港集团等150多家知名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中德技术(阜阳)产业学院和西门子(阜阳)智能制造工程人才授权认证中心建成投用,以技工人才链撬动产业链的“三转四像”职教模式被国务院办公厅《政务情况交流》刊介、被国新办和人社部推介。 大力实施“颍淮英才”计划,常态化开展“三接两行”活动,去年市县两级组织“招才引智高校行”“阜阳学子家乡行”109场,新增高校毕业生来阜留阜创业就业4.7万人、近三年累计达12.7万人,柔性合作高层次人才及团队199个,省级专项引才项目实现突破,全市人才总量达113.66万人、创历史新高。 重点项目要素保障“星期六会商”、帮办代办等机制推深做实,城市功能区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综合查一次”等改革成果不断拓展…… 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一个崭新的“创新”阜阳正向我们迎面走来。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