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野蔬烹世味 淡墨写浮尘

2025-4-18 09:17| 编辑: 刘黎 | 查看: 6743| 评论: 0|原作者: 雪涅|来自: 阜阳日报

   ——论文河小品文的书写
      
  为人作书评,非讨喜之事。如遇好书,犹遇良人,赏心悦目,甘之若饴;倘遇平庸之书,仍须强作欢颜,谄媚阿谀,真真自讨苦吃。文河新书《浮尘》(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显然是前者,它是一部小品文集,乃名家小写文集之一。此前,文河已出版此类文集数种,如《清晴可喜》《城西之书》等,我读之均大喜过望。今读《浮尘》一书,感觉其境界更进一竿,借文河话说:“清晴可喜”,给了我一些想说话的藉口。
  
  明清以来,小品文就不乏斫轮高手,至王谑庵、张岱、袁枚诸先贤已将小品文推至巅峰;至民国,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前辈巨擘,更将小品文切入现代生活,别开境界,其文理意趣、风花雪月,深入人之心门,以一种谑趣旖旎的文字姿态改变了国人粗糙的精神生活。时至当下,小品文创作显然已落下风,恕我孤陋寡闻,且阅读视域有限,举目一望,小品文写作高手寥若晨星,能独树一帜者,少之又少。的确,小品文难写,以小见大,静水流深,水波不兴,前辈小品文大家已然竖起道道屏障,今人想有所建树,实在难乎其难。
  
  也正在此境况之下,文河竟默默杀出一条路。他闲花野草、小事闲情、乡风民俗、些微风物皆可入文,将一些小咀嚼、小沉吟、小心绪、小哲思、小恍惚、小感悟,娓娓道来。他用细腻敏感的文思和陶渊明式闲适、恬淡的文风,以及广泛阅读的文史知识的加持,生生将大白话炖出了味道,有一种清清、浅浅、幽幽的文河的味道。
  
  其实,小品文即小散文,是报纸副刊的衍生品,因读者喜闻乐见,便成了一种大众钟情的文学体例。毋庸讳言,文河的短章小品无疑赶上了时代碎片化阅读的风口。可如果仅限于这样的认知,显然低估了文河小品文的文化内涵。他的小品文是需要静心细品的,不然你深入宝山,也会空手而回。对于吃惯了大鱼大肉的,它更像一碗经地锅熬制的野菜糊糊。读这种小品文,首先要去浮躁心,耐下性子,非心之清爽,是难体味其中“魂魄”的。文如见山不喜平,文河行文之妙,多委婉曲折,他掩胸臆、不点拨、少直陈、重体悟,充分尊重读者、相信读者。但读者若粗枝大叶,也难以品尝到其中奥妙。
  
  话说至此,文河小品文也非一无瑕疵,他的行文太过清淡,篇篇如此,就显清汤寡水了。题材选择上也多有雷同,显得有些手法单一。但瑕不掩瑜,文河在小品文创作上成就是值得肯定的。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