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东马寨村:古寨逢春引客来

2025-5-15 09:19| 编辑: 刘黎 | 查看: 981|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张天峰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在阜阳,有这样一座古村落,它兴建于清代,因古寨元素保存得相对完好,被誉为“皖北第一古寨”。多年来,当地一直流传着“马寨飞砖”的故事,还保存有古树、古寨墙等。它就是临泉县老集镇东马寨村,2018年该村入选安徽最美乡村旅游路线,2019年入选安徽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名单。

  近日,记者走进这座古村落,感受它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优美的自然景观。

内寨航拍图

  由来清代马姓大户带头兴建

  从阜阳城区出发,向西南方向,驱车约1个小时,便可抵达临泉县老集镇界南河畔的东马寨村。一到村口,便看见路边立着一块牌子:皖北第一古寨——东马寨欢迎您。

  说起东马寨村的历史,还要追溯到清代。

  “东马寨村兴建于清道光年间,因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和古寨元素保存较好,被誉为‘皖北第一古寨’。”东马寨村党总支书记梁朝红介绍,东马寨村现辖18个自然村,总人口6401人,耕地5395亩,为古永平集旧址。

  安徽省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临泉县政协文史专员文涛介绍,永平集历史悠久,地名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南北朝时,永平集成为中原士族南逃的重要通道。唐代,永平集成为连接多地“运粮河”的中转码头之一。北宋之后,永平集人口、农业生产、手工业经济、交通及城镇等受到摧残。明初,从山东等地陆续移民到本地垦荒耕植,永平集再次兴起。

  “清咸丰年间社会动荡,匪、盗袭扰,皇帝下达坚壁清野谕令,筑寨御敌。临泉县境内兴起修筑圩寨的热潮。”文涛介绍,据《曾文正公全集》记载,仅当时阜阳西乡就筑有圩寨578个。在此契机下,驿口桥(今临泉老集镇)附近的马氏一族人丁兴旺,为求自保,以马姓大户为首的当地人在集南筑寨,起名马寨,为与北马寨(今颍州区马寨乡)和南马寨(今临泉县滑集)区分,马寨时称东马寨,这也是东马寨村的由来。

修复后的寨门

  故事“马寨飞砖流传至今

  “现在的东马寨分为内寨和外寨,内寨住有12姓、22户村民,拥有独特的双层寨沟‘回’字形布局,四周被参天古树、竹林环绕。”梁朝红说。

  记者通过无人机航拍看到,整个内寨外围有两圈数米深的深沟组成“回”字形寨沟,两道寨沟之间筑有寨墙,使得寨子具有三重屏障,内寨只有东南角一个寨门供出入。

  穿过高大古朴的寨门进入内寨,仿佛来到一片世外桃源,这里随处可见百年或近百年树龄的树木,有楸树、枣树、皂角树、柿树等,均被林业部门挂牌保护了起来。其中,多株百年以上古树收入《阜阳古树名录》。

  曾经的寨墙依然保留,虽没有昔日的雄伟,却见证着古寨的过往。

  此外,村里至今仍流传着东马寨人抗击土匪的故事。

  历史上临泉匪患极为严重,常有土匪攻城破寨,侵袭集镇乡村。

  东马寨易守难攻,当地流传一个顺口溜:“老集一路花边,马寨全是飞砖……”意思是,当时老集村民挨家挨户凑钱给土匪,以免遭侵害,东马寨村民却没有凑钱凑物,于是土匪便攻打寨子。由于当年天旱少雨,寨沟里水很少,众匪想通过寨沟翻过寨墙进入寨里。为了保护寨子,村民齐上阵,站在寨墙上居高临下,用砖头拼命砸向土匪,最终众匪落荒而逃,不敢再来。

  “以前内寨东南角也就是寨门的位置,还有一座3米宽的吊桥,每天夜里桥被吊起来,人无法进出,晚上还有人站岗。”今年73岁的村民李怀彬回忆道。

寨沟上的小桥

  如今成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东马寨村依托古寨优势和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和生态观光农业,打造集观光旅游、农事体验、民俗文化、休闲游憩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目的地,配套有农家乐、垂钓、游船、采摘、游乐等项目,成为网红打卡地。2018年入选安徽最美乡村旅游路线,2019年入选安徽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名单。

  今年60岁的村民梁德军是东马寨村人,以前从事建筑行业,2019年转行做餐饮,在村里开了家农家乐。“我们农家乐现有14个包间,节假日基本都能订满,高峰期还要翻台。”梁德军说。

  “古寨绿树成荫,景色宜人,真是家门口的‘诗和远方’。”来自滑集镇的章玉欣,趁着假期特意和亲友来东马寨游玩时感慨道。

村里的过街牌坊

  “我们村年均接待游客约8万人次,旅游年均收入达200多万元。”梁朝红表示,下一步,东马寨村将坚持“皖北古寨活态博物馆——沉浸式商贾文化与农耕体验地”的定位,积极推动“文旅+农业+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开发“农耕体验+民俗表演+古寨探秘”一体化的休闲旅游项目,全力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