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陶色染墨香

2025-5-16 09:42|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2379| 评论: 0|原作者: 耿万荣|来自: 阜阳日报

   在我书房的画案上,精心摆放着一只圆形彩陶笔洗(笔洗是一种用来盛水洗笔的文房用具)。它是30年前舅爷赠予我的珍贵之物,我一直不舍得用它。这只笔洗直径25厘米,高10厘米,主体呈土黄色,偶有绿意点缀其间,上沿环绕着一圈铁锈红色的花纹。其造型敦实厚重,釉色温润柔和,外观质朴无华,散发着岁月沉淀后的独特韵味。

  我的舅爷张彬之,是太和县书法界“五老”之一,其书法造诣深厚。自幼我便对书法绘画怀有浓厚兴趣,对舅爷更是崇敬有加。小学放学后,便迫不及待前往舅爷家中,看他展纸研墨,饱蘸羊毫,提按转折间,一幅书法作品便跃然纸上,这一幕总让我心生羡慕。然而,随着学业负担日益加重,我前往舅爷家的次数逐渐减少,学习书画的热情也随之慢慢消退。

  时光匆匆,转眼间我步入职场,成家立业,在忙碌的生活中奔波辗转。直到有一天,偶然路过舅爷家,我才惊觉,与曾经热爱的书画世界已渐行渐远。那支承载着梦想的毛笔,也早已被搁置在记忆的角落,落满尘埃。

  于是,我重新购置了笔墨纸砚。一个周末的午后,养足精神的我坐在画案前,轻取一张宣纸,挑选一本字帖,当笔落纸上的瞬间,手不自觉地颤抖起来,一时竟无从下笔。深呼吸后,我静下心来,念起舅爷教我写“永”字八法时所说的“侧锋如飞鸟掠水,勒笔似缰绳控马”的情景,那种久违的感觉又渐渐回归。从那以后,只要稍有闲暇,我便会拿起毛笔,在笔墨之中追寻曾经的热爱。每隔几天,我还会带着积攒的习作,请舅爷点评。

  犹记得那日傍晚,西斜的阳光照进舅爷的书房。舅爷握笔书写的身影,清晰映照在雪白的宣纸上,宛如一幅生动的剪影画。笔在纸上游走,他的身体也随之自然摆动。提按顿挫、徐疾有致,每一笔都饱含着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执着。舅爷放下毛笔,转头看向我,褐色的老花镜下目光满是慈爱。他从书架上小心翼翼捧起一只彩陶笔洗,递到我手中,语重心长地说:“我把这个彩陶笔洗送给你,你一定要认真练字,好好学画。”我双手郑重地接过笔洗,真切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这只彩陶笔洗是舅爷在1984年2月参加太和县书法大赛时获得的奖品。界首彩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就意义非凡,而舅爷将这份奖品郑重地交到我手中,承载着他对我深切的期望。

  如今,舅爷已离世十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眼前,他的谆谆教诲仍留在我心间。

  我生长的太和县,素有“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美誉。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便成立了书画研究小组,后发展为县书法学会,在安徽省属较早成立的书画组织。此后,太和书画蓬勃发展,浓厚的艺术氛围如春雨般浸润着这片土地的每一处角落。书画组织扎根城乡、书画联展频繁举办、书画讲座持续开展,书画培训遍布各地,让太和形成了“大众书画、盛世奇观”的独特景象。这片土地的艺术传承,有序延续,大家迭出,热潮不息。

  在这浓厚的艺术氛围滋养下,我深知自己虽然不能成为名满天下的书画家,但仍渴望为这片土地增添属于自己的光彩。而那只彩陶笔洗,也将一直陪伴着我,见证我在艺术道路上的每一步成长。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