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人民法院的“小板凳”流动法官工作站“走进”田间地头,临泉县“有事找书记”让群众诉求“马上办”,市级“接诉即办”实现问题“一网通解”……近年来,我市通过机制创新、多元共治和数据赋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矛盾化解在源头、诉求解决在一线,大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有事找书记”接待处(资料图) “小板凳”流动法官工作站解纷争 “没想到法官上门调解,解决了俺的养老问题。”提到之前法官帮忙调解的事,界首市邴集乡邹庄村的邹某平感慨道。 年近八旬的邹某平生活难以自理,要求三个子女支付赡养费。但子女意见不一,邹某平遂决定起诉。了解情况后,界首法院光武法庭法官宋楠主动上门调解,耐心倾听各方诉求,仔细讲解法律规定,算清“亲情账”。最终,三子女达成轮流赡养老人、医疗费共同承担的协议,让邹某平的养老问题有了着落。 案件顺利解决,得益于光武法庭创新打造的“小板凳”流动法官工作站。 “我们辖区包含3镇1乡近20万居民,但只有2名法官。”光武法庭庭长王海燕说,面对案多人少诉讼负担重的现状,该庭创新推出“小板凳”流动法官工作站,助力村镇法治建设。 具体来说,该工作站的调解模式就是充分利用本地“党带群建、十户联治”网格体系,建立与户长常态联系机制,全面摸排矛盾纠纷,小问题交由网格员、户长调解,确保“小事不出村”;依托辖区党委政府,与商会、村(居)委会、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打造“一站二会四所+”衔接联动工作模式,构筑诉调对接与诉内解纷两张网,实现“大事不出乡镇”。对典型、有教育意义的案件,法官还通过“小板凳”流动法官工作站巡回审判,进行普法宣传。 今年以来,“小板凳”流动法官工作站排查梳理各类矛盾120余起,将大量潜在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现场化解纠纷60余起,引导诉讼28起,有效提升了基层矛盾化解效率。2023年,光武法庭荣获省级“枫桥法庭”称号。 “有事找书记”能办事 “给书记打电话真管用,反映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5月初,临泉县城南街道代老社区当代城小区业主陈先生,通过“有事找书记”便民服务卡上的联系电话,向社区党支部书记汤要伦反映小区车辆乱停放、卫生差等问题。 汤要伦立即组织社区、物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开展小区环境卫生全面整治,并指导物业公司增设停车标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打个电话就能找到管事的人并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是临泉县推行“有事找书记”工作机制的一个鲜活事例。 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县,社会治理任务繁重、琐碎,如何更快更好地把群众遇到的难题解决好?去年2月,临泉县推行“有事找书记”工作机制。 以往,有的群众遇到问题直接向县里反映,但有些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乡、村,这样“转一圈”,不仅拉长了解决问题的时间,还容易造成矛盾纠纷激化。为充分发挥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的主体作用,去年6月临泉县制定了实施意见,明确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群众诉求办理第一责任人,在全县406个村(社区)统一印发“有事找书记”便民服务卡,载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联系电话、服务内容。 当然,服务辖区众多群众,光靠“书记”个人还不够。为此,临泉县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村(居)民组三级网格组织架构,划分网格6033个,吸纳退役军人等作为三级网格补充力量;建立县级协调办理和跟踪督办机制,实行“镇村吹哨、部门报到,矛盾联调、问题联办”,对镇村权限之外的问题事项,由县级统筹,县直部门分工负责,合力推动解决。 “在推行‘有事找书记’工作实践中,去年我们县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诉求解决率分别提升3.7%、8.3%、12%,安全生产事故起数连续三年保持历史最低水平。”临泉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徐勇说,今年3月临泉“有事找书记”模式还入选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接诉即办”让问题“一网通解” 除了各县市区探索特色的基层治理品牌,我市也积极探索建立防范化解风险和接诉即办工作机制,打造为民解难解烦解惑的主渠道、问需问计问政于民的大平台,进一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近日,在阜南县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工作人员忙着处理一张张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工单。 “过去,群众通过多种途径反映问题。由于这些受理途径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容易出现同一问题重复派单现象。”阜南县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副主任肖梦萦介绍,去年我市探索建立防范化解风险和接诉即办工作机制,集成12345便民服务热线、“两有三解”平台、省长信箱、信访等13个平台,归并整合34条政务热线,构建了“一个机构抓总、一个平台集诉、一支队伍快处、一张工单到底”工作体系。 “‘一口收办’不仅解决了重复派单问题,且规范了工单办理。”肖梦萦说,不同途径受理工单的办理时限、办理要求、办理流程各不相同,影响了办理效率。经过整合,除有明确规定的外,其他工单在办理时限、要求、流程上实现了统一。 此外,为推动“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发挥实效,全市还在市县党委社会工作部成立市、县(市区)两级工作中心,市级加挂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管理中心、“两有三解”工作中心牌子,市直、县(市区)直部门成立专兼结合的应急管理和“接诉即办”工作机构,167个乡镇(街道)设立平安法治和应急管理办公室,村(社区)明确专人负责办理,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运行闭环。 2024年,阜阳市社会治理呈现出良好态势,全市信访调解化解事项占比上升7.8%,信访总量同比下降7.9%。 “社会治理的最好办法,是将矛盾消解于未然,风险化解于无形。”阜阳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于旬表示,下一步将不断优化工作机制,强化数据分析,努力做到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让问题从偶然“遇见”变成提前“预见”。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