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延伸触角暖兵心:阜阳万名流动退役军人党员异乡有“家”

2025-7-8 09:42|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578|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李一晴 通讯员 刘宝亚|来自: 阜阳日报

   “多亏了服务站的帮助,不仅帮我找到了党组织,还让我在异乡找回了奋斗的方向!”近日,退役军人党员陈志文感慨道。此前因工作变动,他的党组织关系转接出现问题,与党组织“失联”。阜阳驻晋江退役军人服务站多方协调,最终为其接续组织关系。重新“归队”的陈志文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台风抢险时他冲锋在一线转移群众,高考期间坚守岗位维护秩序,用行动诠释退役军人党员的担当。

  阜阳作为劳务输出大市,常年在外就业创业的退役军人党员近万名。如何让这些“流动的星火”始终凝聚在党旗下?阜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以“链、网、心、行”四字为纲,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模式,让党旗在远方飘扬,温暖在异乡扎根。

  组织建在“链”上,安家有方,流动不流失。阜阳在全省率先破题,于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12个务工人员密集地设立驻外退役军人服务站,各驻外退役军人服务站因地制宜成立流动党支部或党小组,将组织之链嵌入流动轨迹。通过完善组织架构,9253名流动党员信息实现“一人一档”双向管理——驻济南站建立精细管理台账,驻舟山站动态更新党课学习信息,驻苏州站与当地商协会党支部联建、成功助力86名流动党员就地扎根,让组织生活在异乡落地生根。

  教育融在“网”上,安学有径,学习不断线。“理论学习不掉队、不断线”已成为阜阳退役军人党员的日常。多样的线上教育打破时空限制,让流动党员随时随地参与学习:驻北京站借力“学习强国”“安徽老兵”APP打造“空中课堂”,精准推送学习内容并定期回访成效;驻西安站采取“线上学习平台+线下红色基地”模式,全链条做好退役军人流动党员的日常联系,每半年组织党员赴红色基地沉浸式学习,在历史现场淬炼党性;驻厦门站则推行“互联网+党建”,依托微信群开展“每日一学”,200余期资料如涓涓细流润泽党员思想。

  服务暖在“心”上,安心有靠,关怀无距离。驻外服务站从生活关怀到就业帮扶,全方位解决流动党员后顾之忧。驻晋江站成功为32名流动党员协调组织关系转接,让组织归属不再漂泊。驻南京站建立“双向管理”机制,累计协助解决4名党员就医、2名党员子女入学问题。各站普遍开展节日慰问和困难帮扶活动,2023年以来发放慰问金超50万元,让流动党员切实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同时,各站化身“就业鹊桥”,累计发布家乡及驻地就业信息4.2万余条,召开政策宣讲、职业介绍会122场次,为1200名退役军人推荐岗位,吸引76名退役军人带技术、带项目反哺家乡。64起劳动争议通过服务站协调解决,追回欠薪及补偿210余万元,为退役军人撑起权益“保护伞”。

  作用显在“行”上,建功有途,奉献亮身份。在驻外服务站的助力下,流动退役军人党员不仅“被组织找到”,更主动“亮明身份”,在服务群众、参与治理中践行初心,展现退役军人党员的风采,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也为家乡赢得了荣誉。驻舟山站志愿服务队活跃于社区服务、环保公益一线,开展活动30余次;驻西安站引导党员为家乡振兴建言献策,收集创业“金点子”50余条。据统计,12个驻外服务站的流动党员累计参与志愿服务超5000人次,在异乡基层社会治理中挺立起一片“阜阳红”。

  “组织之链延伸之处,党员之心便有了归依。”阜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丁辉表示,“通过‘链、网、心、行’四字诀,我们要让每一名流动党员都成为一面流动的红旗——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始终在党旗指引下,将先锋力量播撒在奋斗的每一寸土地上。”

  目前,这项创新党员管理模式已化为阜阳万名流动党员在他乡热土上的坚实足迹。下一步,阜阳市将持续优化管理服务模式,构建教育引导长效机制,为退役军人流动党员发光发热创造更优条件,助力退役军人在新征程上续写忠诚与担当。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