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们,是阜阳人最本真的样子!

2025-7-14 09:34|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330| 评论: 0|原作者: 汪乐意|来自: 阜阳日报

   青岛海边,界首人刘玉荣为救落水女孩,甩掉凉鞋跃入巨浪,只因“不救心里过不去”;舟山街头,颍泉人唐亚楠救起落水孩童后,拧干湿透的衣服继续送快递,一句“举手之劳”轻描淡写;崂山岸边,太和军人张小龙摔破膝盖仍冲进急浪救人,他说“我是军人,这时候不冲还算什么子弟兵”……短短20天,这些阜阳人的名字多次刷屏热搜榜。他们都是平凡人,却用不平凡的瞬间,让全国人民看到了阜阳人最本真的样子。

  这些冲上热搜的瞬间,没有精心设计的豪言壮语,只有潜意识里的“条件反射”:看见人在水里扑腾,脚比脑子先动;听见呼救声,顾不得脱衣服就往下跳。就像刘玉荣说的,“不救心里过不去”。这种“过不去”,其实是有口皆碑的热心肠。他们在阜阳时,或许就是街坊邻里口中“热心肠的老刘”“实在的小唐”;现在他们走出去了,但这份底色仍不曾褪色。

  犹记得,张小龙救人的视频传开后,老家宫集镇的乡亲们说,“这娃从小就实诚,见谁有难都想帮!”原来,勇敢善良从来不是孤立的瞬间,而是一群人日常里攒下的默契。当一个又一个阜阳人在天南地北做出同样的选择,你会豁然开朗:这不是偶然,是他们骨子里就带着的基因——“有难必帮”。

  但阜阳人心里清楚,这些年这座城过得并不容易。有人从没踏足过这片土地,却凭着只言片语给她贴标签;有人匆匆路过,没见过路口礼让行人的自觉,也没听到过暴雨中守在破损窨井口的善意叮嘱,却用刻板印象定义这里的烟火气。这些偏见和误解就像一层薄雾,遮住了这座城最真实的模样。纵使不被理解,阜阳人仍像地里的庄稼,不管风吹雨打,该扎根还是扎根,该结果还是结果。如今,当全国网友为刘玉荣、唐亚楠的朴实落泪,为军人张小龙的“使命在肩”动容,人们突然发现:原来阜阳人是这样的——他们或许不善言辞,却最懂 “行动比话语实在”;他们或许在异乡打拼不易,却从没丢了“见人落难不能不管”的本分。

  这几年,阜阳开展文明城市创建,修了“口袋公园”,整治了背街小巷,城市硬件焕然一新。但最打动人的,还是在街头摔倒时陌生人伸出的一双手,是公交司机等一等赶车的路人……这些藏在日常里的善意,和那些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一起构成了“文明”最鲜活的样子。 “颍多君子,孝义其首”,千年前的古训,如今正被这些平凡人用行动续写。

  现在,刘玉荣们、唐亚楠们、张小龙们,为全国人民推开了了解阜阳的一扇扇窗。窗外的人往里看,看到的不是刻板印象里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会在海边摆摊谋生,也会为陌生人拼命;会为了生计奔波,也会把“举手之劳”当成本分;会在军营扛枪戍边,也会为了群众冲进急流。这些窗口里透出的光,比任何宣传都有力量。

  真该好好谢谢这些平凡的阜阳人。谢谢他们在危急时刻没多想“该不该”,只想着“不能不管”;谢谢他们让阜阳的名字,和“勇敢”“善良”这些词紧紧连在一起;谢谢他们让更多人知道,这座负重前行的城市里,最不缺的就是藏在烟火里的温暖。

  往后,肯定还会有更多阜阳人,在天南地北,在街头巷尾,做着“不值一提”的好事。而这些事,终将像颍河的水,慢慢浸润着,让“阜阳”这两个字越来越有温度,越来越有分量。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