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每天不读报总觉得少点啥

2025-8-12 09:21| 编辑: 刘黎 | 查看: 919|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杨燕 实习生 金妙言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8月8日清晨,颍泉区宁老庄镇新街村,天刚蒙蒙亮,68岁的张幼春已骑着三轮车出门。他先赶到颍泉区政府对面的公交站台,再乘61路公交车赶往阜阳日报社,只为买到那本由《颍州晚报》“文艺百年”栏目合集编成的《颍淮之光》。
  
  “孩子们说父亲节要送我礼物。我吃喝不愁,就盼着这本集子。”衣着朴素的他笑着说道。女儿先在网上查询,发现没货;他打电话问新华书店,依旧没找到;最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阜阳日报社的电话,得知有售,这才有了这场跨越几十里的“寻书之旅”。
  
  而这场执着的寻书之旅背后,藏着他与《颍州晚报》长达15年的“交情”。
  


  喜欢读书看报的老人
  
  8月9日9:30,记者走进张幼春家,床头一角的景象特别暖心:从《颍州晚报》裁下来的稿子叠成一小摞,旁边还放着《邓小平文集》《草河湾扶贫纪事》等书,一看就知道老人有多爱读书看报。
  
  这份对文字的喜欢,早年的时候就扎了根。当年高考没考上,他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就着煤油灯复习,可最后还是差几分。父母不让他再读了,但看书的习惯,他一直没丢。
  
  翻开他的剪报本,有好人好事、健康养生、社会新鲜事,还有从《人民日报》上抄的评论。遇到特别喜欢的稿子,标题前后都用红笔打了星标——这是他找不到剪刀时做的记号,方便后来再剪;有的稿子字数少,没法保留刊号,他就用笔在空白处写上《颍州晚报》和刊发日期;《草河湾扶贫纪事》里讲佳豪旗帜带动扶贫的那页,还夹着2024年9月25日的《颍州晚报》,上面登着《百名村民共绘“国旗红”》。
  
  “看到这个新闻,我就想起书里也写过这家企业,特意夹在一起。”张幼春笑着说。
  
张幼春和他收藏的报纸

  报纸是了解世界的窗户
  
  早年间,张幼春曾断断续续订阅过《安徽日报》《颍州晚报》等报纸,后因事务繁忙而中断。2009年到阜城做小生意,他第一件事就是把《颍州晚报》续订上;2019年回宁老庄,又赶紧到邮局订阅。
  
  “农村订报纸的人少,邮局都是一周一送。”张幼春说,现在年轻人都爱刷手机看新闻,但他就觉得报纸实在,想啥时候看都能找到。“等老了走不动了,把这些剪报按好人好事、新鲜事、养生啥的分好类,翻出来看看多好。”
  
  在张幼春眼里,看报纸不光是瞧个新鲜,更是了解世界的窗户。
  
  “茨河浦的露水集,有个卖麻糊的多少年没涨过价,看到这新闻,我就想起90年代去那儿卖南瓜籽的日子。一直想去赶个集,尝尝她家的麻糊,就是家里爹娘需要人照顾,从我这骑电瓶车来回得四五个小时,暂时走不开。”
  
  看到报纸上写“四九”起义纪念馆的新闻,他专门骑三轮车跑去看了看,回来念叨着:“展览的东西很丰富。”
  
  有时候邮局送报纸少了一期,只要不是节假日的原因,他准会打电话询问。“因为报纸有时候有连载,得连着看才完整,断了就接不上了。”之后他还会专门跑到市里邮局,把缺的那份补上。
  
  “我每天晚上都要读半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报纸,不读总觉得少点啥,读了报睡得都踏实。”张幼春打趣地说。

      记者手记

      采访时,看到张幼春的报纸一摞摞整齐码在柜子里,边角虽沾着些许灰尘,却透着岁月的痕迹。俯身细看那些剪报,纸堆虽不精致,边角也不够整齐,但密密麻麻的红笔圈点和日期标注间,藏着最动人的认真。
  
  张幼春或许说不出什么高深的阅读理论,但当他说起报纸里的麻糊摊、念叨着去纪念馆的见闻,以及为补一份缺报专程跑到市区邮局的经历时,眼里闪烁的光芒骗不了人。他用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告诉我们:真正的热爱从不在于形式,而在于那份“想看”的初心和“在看”的行动。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