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15种报刊记录阜阳抗战烽火岁月

2025-8-13 09:47| 编辑: 邵红飞 | 查看: 709|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储继明 通讯员 李万军 文 摄|来自: 颍州晚报

   

《淮流》编辑部旧址(资料图)


       在抗日战争的特殊历史背景下,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影响下,阜阳涌现出一批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反映时代呼声、倾向进步的报刊。据原阜阳地委党史办公室、阜阳市委党史办公室编印的《颍淮怒潮》等资料记载,抗战期间,阜阳曾出现15种报刊宣传抗战。其中,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淮流》独树一帜,成为影响较大的报刊之一。

《淮涛》第一期封面


  姚雪垠、臧克家为《淮流》撰稿

  阜阳老三中西院围墙外,有一条南北走向小街巷——邱园巷。原西城小学就坐落在这条小巷的路口。学校早已停办,但校园内的小广场、凉亭依然还在。抗日战争期间,《淮流》编辑部就位于院内东侧,是一座老式建筑,有五十多平方米。

  近日,记者走访附近多名居民,得知这个院子原来是刘家祠堂,曾有十几间房子,并无刘家人居住。这些房子曾是西城小学的教学场地,现在均已拆除。

  “《淮流》是皖北特委的机关刊物,前身叫《淮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宣传抗战,点燃抗日烽火,在当时阜阳的众多抗战报刊中,影响很大。”颍州区委史志研究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1939年4月,“政一队”中国共产党负责人贾士珍等人,在阜城大观创办《淮涛》月刊,进行抗日宣传;1939年6月“政一队”奉命调往立煌(今安徽金寨)集训,《淮涛》停刊。

  1939年8月底,“政一队”返回阜阳,“政六队(信阳队)”在地下党员濮思澄率领下也来到阜阳参加“政一队”。随后,由中国共产党党员濮思澄、庄坤(庄重)倡议,创办半月刊《淮流》。其刊名具有双层寓意:既象征抗日救亡运动如淮河之水般激流勇进,又寄托着对淮河流域广大青年的殷切期望。编辑部设在刘家祠堂,即如今的邱园巷口。

  《淮流》主编为濮思澄,编辑为张景华、庄坤(庄重)。它采用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主要是知识青年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亡路线、方针、政策,和马列主义基本知识,引导青年树立革命人生观,走革命道路。

  《淮流》的诞生,也得到了抗日爱国进步人士的支持,著名作家姚雪垠为《淮流》写了《春到前线》;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了《过阜阳》(长诗《淮上吟》片断)。其中写道:“颍州,炸毁了它的颜形,林立的学校又召来万千青年……战斗的心,是铁的一团。皖北十县拱卫着它,哪怕什么敌人陈兵三面。”这些坚强有力的诗句,拨动了千万抗日人士的心弦。

  1940年初,受国民党当局反共高潮的影响,《淮流》停办,加上《淮涛》出版的几期,总计出了13期,每期发行量约1500册。它的出版,得到了彭雪枫等同志的支持和肯定。

  在当年,共产党人创办并出版《淮流》,是十分艰难的。庄坤(庄重)曾回忆,他与张景华在编辑部工作,夜晚在油灯下加班,除写稿、约稿、改稿外,还做编排设计工作、画插图。《淮流》本是半月刊,有时竟一个月才能出版,主要是因为技术落后。

  在那段如火如荼的岁月里,刘家祠堂成了抗日宣传活动的中心,抗日团体汇聚的地方,经常是从早到晚歌声嘹亮。

  当年,这样一群年轻的共产党人,在编辑工作十分疲倦时,他们就走出小屋,与战友们高唱抗日歌曲:“你们要抗战,不要忘记我,救国的责任,大家来担荷……”这感人至深的一幕,即便在今天回想起来,仍令人心潮澎湃。

  如今,旧址旁的小广场上,居民们在凉亭中休憩,在健身设施上锻炼。而东侧的《淮流》编辑部旧址,恰似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欣慰地注视着时代发展。

抗日刊物《抗战艺术》


  曾出现15种报刊宣传抗战

  以《抗战画报》为例,其内容除转载全国性抗敌画选和报刊杂志上的画页外,大部分是自行创作的单幅画和连环画。新四军四师联络科长任泊生从涡北来到阜阳时,带来了从日军俘虏处缴获的暴行照片,包括日军杀人放火、将被害者首级排列成行的照片,日军将中国人绑在树上用刺刀剖腹的照片,日军持枪焚烧民房的照片等。这些照片被用作创作素材,分期在《抗战画报》上发表,极大地增强了宣传效果。

《淮上青年》


  还有的报刊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在抗战宣传中注重提升可读性。《淮上青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影响下创办的一份群众性进步刊物。中共阜阳县委书记朱鸿翔为悼念英勇牺牲的“政一队”队员刘冠民而作的《一条捷克式》,就发表在该刊第二期上。抗战艺术社李伯英为《淮上青年》创作了木刻插图《保卫大别山》,印在第二期封面上。该刊不仅内容丰富,还在创刊号上别出心裁地举办了具有政治内容的猜谜活动。例如以“山高月小江水寒,初更起火泱波澜,鱼戏玉栏杆外水,美人倚坐玉栏杆”为谜面,谜底是“消灭汉奸”。第二期公布了最先猜中的四人名单,每人获赠《淮上青年》一份。这份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刊物,点燃了皖北青年的抗日热情,推动了当地的抗日斗争。

  1940年前后,由于日军轰炸阜阳城区、国民党反共政策加剧以及经费困难等原因,这些报刊陆续停刊。但它们在那个特定时期,共同点燃了阜阳的抗日烽火,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淮流》封面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