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烽火中点燃一盏明灯

2025-8-28 09:19| 编辑: 刘黎 | 查看: 800|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张玲芝|来自: 阜阳日报

  中共阜临太中心县委组织领导一系列抗战活动

  初秋时节,已经成为老街的临泉县老集镇南大街格外清静。殊不知,从清朝初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都是热闹的集贸市场。1940年1月,中共阜临太中心县委在这里的一家书店内成立,领导国统区阜阳、临泉、太和等地下党的工作,并组织领导了一系列抗战活动,为艰苦卓绝的抗战注入了力量。至今,当地还在流传那段红色故事。
  
  据《中国共产党阜阳地方史》记载,1939年5月,为加强对阜阳国统区地下党的领导,在阜阳抗战中学组建中共皖北特委。1939年12月,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根据形势变化,决定撤销设在阜阳城的中共皖北特委,在涡北抗日根据地重建。1940年1月,在临泉县老集镇成立中共阜临太中心县委,专门领导国统区阜阳、临泉、太和等县地下党的工作。
  
  当时的中共阜临太中心县委书记李轩,1933年入党,参加过长征,1939年底被新四军第六支队和豫皖苏边区党委调到中共皖北特委。中共皖北特委迁往涡北抗日根据地后,李轩来到临泉县老集,发动进步人士集资,在老集开办协兴书店,并奉命在店内成立中共阜临太中心县委。
  
  当时,李轩化名王继均任书店掌柜,地下党员王振江充当书店伙计,两人配合组建了新的党的地下联络站。“表面上看是书店,实际是党的领导机关所在地。”今年81岁的赵灯亮是老集镇老集社区居民,他的父亲赵广山曾是地下党员,还在协兴书店开过会,他小时候就多次听父亲说过当时发生在协兴书店的故事。
  
  据《中国共产党安徽省阜阳地区组织史资料》记载,1939年12月,地处豫皖交界的临泉县,党的基础较好;太和仅有县委和几个支部;阜阳仅有1个支部,下有个别党员;界首还没有党的正式组织。
  
  李轩来到老集后,以书店老板的名义,时常化装成卖书和购货的生意人,到下属的城镇联络工作,深入贫苦群众发展党组织。经过努力,相继成立县委以及下属的支部等机构,各地发展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青年入党,壮大了党的力量,为深入开展抗战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0年7月,中共阜临太中心县委根据豫皖苏边区党委关于加强界首工作的指示,经同中共豫东地委商定,将沈丘县划归阜临太中心县委领导。中共阜临太中心县委从各县抽调优秀同志,以沈丘县委为主,成立中共界首特支,实现了对界首党组织的统一领导。
  
  1940年12月,中共阜临太中心县委改为中共皖北地委,李轩带领临泉、太和、阜阳、沈丘、新蔡、界首的党组织,继续开展党的秘密活动和抗日活动。直至1941年8月,中共皖北地委与豫东南地委合并,成立了新的领导机关,中共皖北地委撤销。
  
  虽存在的时间不长,但中共阜临太中心县委犹如在皖北敌后点燃的一盏明灯,为皖北人民的抗战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力量。
  
  抗战时期,临泉县是豫皖苏和鄂豫皖新四军交通联络的重要通道。中共阜临太中心县委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建立多个交通站,完成传达上级指示、护送党的干部、搜集传达日伪军情报,为抗战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
  
  据《中国共产党阜阳地方史》记载,其间,中共阜临太中心县委还曾多次选派党员和爱国青年到新四军随营学校学习。这些学员学习结束后,一部分被派回原籍开展抗日活动,一部分留在抗日根据地工作。同时,中共阜临太中心县委将一批党员干部先后转移到新四军从事抗战工作。此外,还组织党员及时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宣传抗日救亡主张,鼓舞军民抗战士气。
  
  中共阜临太中心县委领导的抗日活动,不仅在政治上凝聚起皖北各界的抗日共识,更鼓舞了抗战士气,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