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三尺讲台 万千桃李

2025-9-10 08:52|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559|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储思路 通讯员 韩青青/ 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来自: 阜阳日报

  今年9月10日是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在阜阳的城市和乡村,有无数奋战在一线的教师,用青春与热爱守护孩子成长,以暖心坚守诠释师者仁心。近日,记者探访了3位深耕一线的教师,听他们讲述从教初衷和教师生涯的难忘时刻,从中体味人民教师的奉献与光荣,感受教育的力量和温度。

见玉娟(左)


  见玉娟:28年坚守,无声世界开出有声的花

  初次联系见玉娟,从电话听筒里传来的嘶哑声音,一度让记者以为她刚刚睡醒。见面交谈后才得知,这是她的职业病——咽喉炎所致。

  “对听障孩子的教学,与对普通孩子不同,一个发音需要重复十遍甚至百遍,常常一天课下来,我的嗓子就发不出声音了。”见玉娟的办公桌里装着各类治嗓子的药品,从中药到西药“应有尽有”。“总想着要少说话保护嗓子,但一看到孩子们就忍不住多说话,想让他们发音更清晰一些,想让他们多学点知识。”

  见玉娟的特教之路,开始于1997年。那年,她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在丹阳聋校实习时,目睹一名听障儿童因跟不上音乐节奏摔掉录音机。那个孩子眼中的无助深深刺痛了她,也让她坚定地走上了特教路。

  来到阜阳特殊教育学校后,她成了一名律动老师。那时,学校条件简陋,学生们普遍缺乏舞蹈基础,一个简单动作要反复教几十遍,但见玉娟从不抱怨,最终带孩子们登上市级舞台。

  2002年,为帮助听障孩子更好融入社会,见玉娟转型当起语文教师。针对发音难题,她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一手摸她喉部,一手摸自己喉部,通过感受声带振动学发音。讲解抽象词时,她结合生活场景举例,再搭配手语,让学生轻松理解。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她7次获省、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多次执教全省示范课,今年更获得了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

  从教28年来,见玉娟以听障儿童“生命、生活、生存”为本,建构了“三生为本·五维施策·六育融合”育人模式,为越来越多听障儿童打开有声世界。

  采访结束时,见玉娟带的第一届学生牛志给她发来一个视频。看着视频里牛志在工厂里忙碌的身影,见玉娟欣慰地笑了,“孩子们融入社会、自食其力,就是对我教育成果最大的肯定。”

刘影丽( 右)


  刘影丽:村小15载,蹒跚脚步丈量出最美的路

  “我要站上讲台!”这句在心中扎根多年的誓言,支撑着刘影丽走过15年乡村教学路。

  刘影丽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在求学路上感受过老师无数次的关心与帮助,也让她很早就萌生了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

  2010年,刘影丽攥着特岗教师录取通知书,拖着行动不便的右腿,踏上前往临泉县艾亭镇双龙小学的路。

  初到双龙小学,现实便给了刘影丽一记“下马威”。彼时,学校正在实施加固工程,校园的土路被压得坑洼不平,每逢雨天便泥泞不堪。为了不耽误上课,她每天要比其他老师提前一小时出发,扶膝慢行。滑倒、摔一身泥是家常便饭,可她从未因身体不便迟到过一次,更没有抱怨过一句。

  “既然选择了这里,就不能辜负孩子们的期待。”

  3年特岗期满,她放弃回原籍,选择扎根乡村。2022年,双龙小学撤并,她主动前往更偏远的甘庄小学。

  “甘庄小学的学生基本都是留守儿童,爸妈不在身边,需要更多的照顾。”刘影丽笑称,家访路是独属于她的“长征”,泥泞的村道、窄仄的田埂,都是她去家访的“拦路虎”。但只要一见到学生和家长,她便立刻打起精神,详细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家庭困难,耐心倾听家长的诉求。她把这些内容记在心里、写在教案本的备注页上。时间久了,哪个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哪个孩子的家长在外地打工,哪个孩子家里有特殊情况,她都如数家珍。

  多年来,刘影丽带的毕业班语文成绩在全镇统考中一直名列前茅,家长称赞:“刘老师教得好、有心,把孩子交给她放心!”她却坦言:“我用腿丈量过的最长最美的路,是孩子们奔向未来的脚印。”

丁玉玲(右)


  丁玉玲:3.9亿播放,让世界看见阜阳乡村教育

  “我经历过的孤独,不想让他们再经历。”“90后”教师丁玉玲因儿时父母外出务工、辗转寄居亲戚家,深知留守儿童的孤单。

  2018年,丁玉玲任教于颍泉区姜堂中心校董湖小学,班里48名学生中有36名留守儿童,“我在教学中发现,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孩子往往有些任性,在亲戚家住的孩子往往不够自信。”

  课上,丁玉玲是严谨的数学老师,将复杂公式转化为生活案例;课下,她是“知心大姐姐”,陪孩子做游戏、捉知了、过集体生日。

  2021年,丁玉玲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创建“乡村教师日记”账号,用镜头记录教学日常,让网友了解乡村教育和留守儿童。她拍摄、分享的师生日常学习生活视频,打动了无数网友,吸引了万粉丝,视频总播放量超3.9亿。

  4年来,437条视频记录着孩子课堂举手、干农活、收文具时的笑容。她还与新华社合作,制作预防沉迷网络、普及女生生理健康知识的视频,单条播放量常常突破百万次。

  随着视频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乡村教育的蝶变。有网友评论,原来留守儿童的生活不都是苦情剧,更多是充满烟火气的成长诗篇。不少网友看过视频后咨询丁玉玲能否前来支教,还有热心人士联系捐赠书籍等物资。

  “如今的乡村教育真的变化很大,在我的镜头里,‘快乐’才是关键词。”丁玉玲说,新学期开始了,她将继续用镜头传递乡村教育的温暖。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