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阜城七渔河风景带芦湄秋月景点前,只见匾额上“芦湄秋月”四字遒劲有力,柱间“云拖雨脚连天去,树夹河声绕郡流”的楹联格外亮眼,远处一池芦苇郁郁葱葱。每当漫步至此,市政协委员张孝玉总会驻足良久,那些为园林建筑“点睛”的故事,如同芦苇荡的风一样缓缓铺陈开来。 张孝玉是安徽霍邱人,2018年增补为阜阳市政协委员。自幼喜爱诗词楹联的他,是阜阳市楹联学会会长,还身兼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楹联学会理事等职务。 故事缘于张孝玉2021年的一次南阳卧龙岗之行。大拜殿之上,匾额庄重醒目,楹联意境深远,历代名人雅士的笔墨让他惊叹不已。可他转念想起“第二故乡”——阜阳,园林里的亭台楼阁基本都是“素颜”,鲜有本土文化印记。 “阜阳坐拥‘千载名城’的历史积淀、‘千古名相’的精神标识、‘千年伯乐’的人文底蕴、‘千万人民’的活力支撑,不缺文化,缺的是让文化‘落地’的行动。”张孝玉萌生了让阜阳园林建筑“添文气”的念头。 彼时,七渔河风景带正在建设中。作为阜阳绿地系统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阜城西部文化景廊,这里设有亭、廊、阁、桥、木栈道、亲水平台、滨水舞台、文化广场等园林景观建筑,正是悬挂匾额楹联的绝佳载体。 2021年市两会期间,张孝玉将这一想法写成政协提案。很快,提案被立案,并转办至市园林管理处。当年11月19日上午,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城管执法局、市园林管理处等部门人员专程前往七渔河风景带调研。其间,调研人员和张孝玉就提升园林文化内涵、增设园林楹联等内容进行了交流探讨。最终,大家达成共识,在具备条件的园林建筑上悬挂匾额楹联。 为节约成本、加快推进,张孝玉牵头诗词界专家研读《阜阳历代诗词选》,筛选与景致适配的词句。2021年12月5日,市园林管理处对拟悬挂的匾额楹联公示后,省内外书法名家纷纷挥毫。 当一块块匾额、一幅幅楹联挂上亭阁,七渔河风景带的园林建筑仿佛瞬间有了“灵魂”。游客驻足品读,探寻词句里的阜阳故事,感受笔墨间的文化韵味。 5年来,张孝玉的脚步从未停歇。在他的建议和推动下,2022年10月,文峰公园、泉河风景带园林建筑悬挂匾额楹联,进一步提升阜城园林的人文性和观赏性;2023年6月,就青颍公园水月亭,泉河风景带武穆祠台仰英亭、威武亭,梅园邀梅轩4处园林建筑匾额楹联,市园林管理处面向社会征集内容,并于当年12月7日完成上新。 “我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将这件有意义的事坚持下去,让‘千载名城’的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张孝玉说。 这份坚持,也带动了越来越多人参与。市园林管理处积极采纳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联合市诗词学会,连续多年推进匾额楹联悬挂工作:在阜城5处公园风景带内的12座园林建筑上悬挂匾额16块、楹联11副,均为省内外书法名家题写,这不仅提升了园林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还拓展了园林审美意境,丰富了市民游园的精神需求。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