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安徽 查看内容

服务基层零距离 “小板凳”上解民忧

2025-9-11 10:21| 编辑: 邵红飞 | 查看: 424| 评论: 0|原作者: 荆德路 纪程|来自: 安徽日报

  界首光武法庭法官在做普法宣传。徐放 摄


  界首市光武镇法庭辖区与河南省的沈丘县、郸城县接壤,服务6个乡镇(园区),52个村居。在这片皖西北大地的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由2名员额法官、2名助理、2名书记员组成的基层司法队伍,拎着小板凳走进群众,倾听家长里短,记录矛盾焦点,用当地方言释法说理。这是界首市人民法院光武法庭自创的“小板凳工作法”,他们扎根这片热土,用一张小板凳架起了司法为民的“连心桥”。

  小板凳上的治理智慧

  光武镇因“汉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赶在此兴武”而得名,古镇上,“板凳议事”的乡土传统早已融入血脉。农闲时村民围坐树下议农事、解心结的场景,启发了光武法庭的法官们:能不能把法庭搬到群众的“小板凳”上?于是,5个“小板凳法官流动工作站”悄然设立,每个工作站由“1名法官+1名书记员+1名调解员”随机组成,带着板凳走村入户,将矛盾排查、联动调解、法治宣传等六大职能融为一体。

  “法官坐板凳,群众敞心扉。”在光武法庭庭长王海燕眼中,小板凳是破除司法距离感的“神器”。2024年以来,法官们通过“板凳走访”,与辖区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及社区、行政村联动,排查梳理辖区大小矛盾822起,开展巡回审判30余次,现场化解168起,许多可能激化的纠纷在“拉呱”中消弭于无形。

  与此同时,光武法庭探索“党建+网格”模式,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依托该市“党带群建,十户联治”机制,把全镇划分为8大矛盾排查网格。每个网格配备户长,法官定期对户长开展“板凳培训”——在村头树下摆上板凳,通过旁听赡养纠纷庭审、模拟调解现场等方式,将户长培养成“信息员”“宣传员”“调解员”。2024年,户长们主动上报矛盾线索216条,协助调解成功率达95%,形成了“小事户长调、大事法官办”的分层解纷格局。

  在此基础上,光武法庭与派出所、司法所、商会等建立联动解纷的“板凳联盟”,即“一站二会四所+”联调机制,打造两张解纷网:一张“诉前网”,由驻庭调解员在诉调对接室开展“委托+调解+司法确认”一站式服务,2024年成功调解267件案件;一张“诉内网”,通过繁简分流、代表诉讼等机制缩短审理周期,家事案件当庭履行率达70%。

  流动的司法课堂

  针对赡养纠纷多发问题,法官选择在当事人家门口摆开“板凳法庭”,邀请村民围观庭审。在王某赡养案中,法官当庭判决儿子定期支付赡养费,并组织村民讨论“孝亲敬老”村规民约修订。这场庭审后,辖区17个村主动修改村规,将赡养义务量化为具体条款。2024年,光武法庭通过36场巡回审判,带动形成“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应,家事案件收案量同比下降21%。截至2025年3月份,共为辖区培养356位“法律明白人”。

  板凳上的民生答卷

  针对高价彩礼、家庭暴力等问题,法庭充分发挥家事调解中的“柔性司法”,成立以庭长王海燕命名的“海燕家事调解室”,每月开展“家事月月谈”——法官带着板凳走进妇联活动室,与妇女群众围坐交流。在一次关于彩礼的讨论中,法官结合案例指出“天价彩礼违法”,引导23个村将彩礼上限写入村规。

  2024年至今,家事案件调撤率达61.44%,赡养纠纷调解率100%,许多家庭在法官的板凳劝说中重归于好。

  法庭建立“司法联络员”制度,聘请12名村干部担任特邀调解员,每月开展“板凳培训”。他们在司法所院子里摆上板凳,通过模拟调解、法律问答提升调解能力。2024年,法庭调解平台成功化解216件纠纷,平均调解时长仅7天。

  2025年2月,“小板凳法官流动工作站”服务基层零距离获评为阜阳中院2024年十大亮点工作,光武法庭被评为界首市2024年“巾帼文明岗”先进集体。

  一张板凳,承载着学习“枫桥经验”和“六尺巷工作法”的生动实践。从光武镇塑料产业园区到田间地头,光武法庭干警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纠纷,把“枫桥经验”和“六尺巷工作法”的种子撒播到阡陌原野,融汇到百姓心田,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人民法庭服务基层治理的答卷。

  (荆德路 纪程)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