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追梦粮满仓

2025-9-8 09:41|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1191| 评论: 0|原作者: 尚原野 梅飞 张凯培|来自: 阜阳日报

  平原风过,沙颍河畔。

  在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千亩农田散发着庄稼即将成熟的清香,玉米套种大豆呈带状分布,阳光为大地涂上斑斓金色,如一幅精心梳理的画卷舒展到天边。

  在这片连年丰收的土地上,种粮大户徐淙祥是辛勤耕耘的追梦人。他扎根乡村田野,坚持科技种粮,把亩产不足200公斤小麦的低产田变成超800公斤的高产田。今年夏天,72岁的徐淙祥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表彰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带领群众多种粮种好粮的先进事迹和拼搏精神。

徐淙祥和孙子徐旭东


  一

  盛夏时节,热浪袭人。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派忙碌景象。

  “天旱得很,庄稼得及时浇水。”脸膛黝黑、身着淡蓝色衬衫的徐淙祥指着碧绿的玉米田说,要想多打粮,肥水是关键。用滴灌补充微量元素,还得让庄稼喝饱水。“瞧,这大家伙,走一圈能浇500亩,两三天就能给这片地浇一遍。”

  田野里,一台臂展100多米长的大型自走式喷灌机正在“喷云吐雾”。阳光照耀下,一道道彩虹挂在蓝天原野间,微风吹来细密水雾、湿润泥土和玉米清甜混合在一起的味道。

  “夏收后,大面积种植的玉米是‘丰乐520’、大豆是‘皖豆37’等。虽然天旱,但田管跟得上,玉米单产750公斤、大豆200公斤没有问题。”现任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的徐淙祥介绍,得益于良种良法,今年午收,高产地块小麦亩产820.5公斤,平均亩产650公斤。“天恁旱,这产量过去连想都不敢想。”

  徐淙祥出生于1953年6月,经历过那个年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拼搏和艰辛。他小时候的记忆里,农业生产主要靠人工劳动,农家多为茅草屋、土坯房,主食离不开红芋面、红芋馍。“过年时,能吃上好(麦)面馍、吃顿肉,就是顶天享受了。”

  尽管条件艰苦,但家乡的桐花、暮春的麦浪、农家的炊烟、沙颍河的船帆,是少年徐淙祥心中最美的风景,也是他追梦开始的地方。

  “有件事我印象很深。”徐淙祥小时候,大伯因严重营养不良身体浮肿,脸色蜡黄,几天就过世了。“当时大伯的眼神,我到现在都记得。”

  彼时,吃不饱饭的何止一人。“强烈的饥饿感在身体里直窜。”这种经历,使1972年高中毕业的徐淙祥改变了择业方向。

  “那时候就想,种好地、多打粮,让家人和乡亲都吃饱饭,比干啥都强!”徐淙祥说,“这也是我回家种地的主要原因。”

  彼时,国家航船在政策调整中曲折前行,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在太和,农村学生念完高中还是个稀罕事,毕业了有机会当民办教师,也可以到城里“找个班上”,但徐淙祥偏要回家务农,着实让人吃惊。

  “家里供你上学,你毕业了却要回家种地,可有点出息了!”

  “你上了十年学,代价都花出去了,现在回来当农民,这学算白上了……”

  面对亲人的责怪、乡邻的议论,徐淙祥没有辩解,决心用行动证明自己:“回家种地,一定要种出个名堂来!”

  这是他的初心,更是他的坚守。这一守,就是大半辈子。耕种管收,年复一年,从毛头小伙变成七十老翁,大地没有辜负他的辛勤付出:53年来,徐淙祥配合农业部门和科研机构累计研发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200多项,屡创小麦、玉米、大豆安徽省单产纪录,被誉为安徽“麦王”,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等称号。

  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注意到这位安徽北部的种粮农民。

  2011年春天,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到太和徐淙祥种粮基地调研,鼓励他继续攻关小麦高产技术,抓好科技兴农,为国家粮食生产多作贡献。

  2022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徐淙祥回信说:“我记得你这个安徽太和的种粮能手……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总书记的嘱托,徐淙祥牢记在心。今年7月,徐淙祥穿上自己喜欢的那件淡蓝色衬衫,走上“时代楷模”颁奖台。主持人问他:“您70多岁了还在忙、图个啥?”讲不好普通话的徐淙祥用太和方言说:“我就图乡亲们都能吃得饱、吃得好,让家乡土地更肥沃,让中国人的饭碗更瓷实。”

  二

  让饭碗更瓷实,徐淙祥是有底气的。这底气,源自他53年如一日的执着追求和辛勤耕耘。

  夏日清晨,天还未亮,徐淙祥就骑着电瓶车下地了。一会儿,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捧起玉米叶子,凑到跟前仔细察看;一会儿,用一根细竹竿拨开豆秧,眼前,紫色小花,朵朵开放,在晨光里伸着懒腰……

  此时,早起的鸟儿不时啁鸣两声,从寂静的田野上空划过。晨风中,正在抽穗的玉米轻轻摇摆叶子,发出哗哗声响,仿佛在和身边的豆秧窃窃私语:瞧,这老农真勤快,天天来地里看,咱就像他的小孩,渴了及时浇水、饿了赶紧施肥,生怕咱在田里受委屈……

  “每天都要下地看看。”徐淙祥端起挂满岁月包浆的水壶喝了一口,“这习惯,我坚持五十多年了。一天不下地,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对土地的深情、对种粮的热爱,已成为徐淙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然而,五十多年前,当他两手空空回乡务农时,让贫瘠的土地长出丰收的希望,还是一场布满荆棘的漫漫征程。

  好在,太和自古就有倪宽“带经而锄”的故事,激励一代代后生耕读传家、奋斗不已。

  “记住,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徐淙祥家世代为农,老父亲看儿子种粮决心已定,反复叮嘱:“种地就要实打实,你流多少汗,地就还你多少粮。”

  父亲的教诲铭记于心。徐淙祥深知,种好地还需掌握科学技术。他找来农业科技书籍,白天耕作,夜里苦读,伴青灯黄卷,求桑麻之道,一点一点摸索“地里刨食”的土法门道。

  他先在家里自留地做小麦对比试验。没钱买肥料,就用青贮秸秆混合草木灰高温堆肥,加工成“土化肥”;买不到农膜,就挖来沟塘淤泥,均匀糊在青贮秸秆上密封;听说界首城南有晒干的大粪饼,就和乡亲用手扶拖拉机绑上十几个板车去拉粪;防治病虫害,就把苦楝根、烟叶、牛尿泡在一起发酵,稀释后喷施杀虫……

  几年摸爬滚打下来,徐淙祥家的小麦亩产从150公斤,到200公斤,再到300公斤,不仅让家人每天能吃一顿好面馍,还吸引了村民羡慕的目光:“乖乖,这高中生打的粮就是比咱多,有点本事!”

  “其实,并没啥本事,主要靠辛苦。”徐淙祥坦言,回乡头几年,自己全凭汗珠子“在地里摔八瓣子”,才慢慢掌握一点种粮“皮毛”方法。

  对此,77岁的老农技员张文灿记忆犹新。“论种地,徐淙祥确实比别人能吃苦。”平时,天不亮他就带着馍和水壶下地了,不论刮风下雨,在地里一呆就是一整天;三伏天,他在田里中暑晕倒,被人背到卫生室打吊水,醒了还往地里跑;搞科技承包,他挨家挨户做工作,被撵出来也不放弃……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推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可是,受一家一户小生产和技术落后制约,当地粮食增产遭遇瓶颈。

  1983年底,种地小有名气的徐淙祥经统一招考,被聘为乡村农技员,开始在张槐村推广科技承包,开展小麦高产试验。

  科技承包,就是农户负责耕种,徐淙祥提供技术支持,保证每亩地年产1000斤粮食,不够1000斤他包赔;超过1000斤,增产部分提20%技术服务费。

  消息一出,在村里“炸开了锅”。徐淙祥第一个找到堂弟徐宗付。不承想,一上门就碰了壁。

  “刚包产到户,土地就是老百姓的命,一家几口人都等着吃这几亩地的饭!按你讲的方法种,收了粮你不管俺咋弄?减产又咋弄?”面对上门“说服”的徐淙祥,徐宗付拒绝了:“不管,你白(别)絮了……”

  话没说完,徐淙祥就被撵了出来,身后的门“咣当”一声关上了。

  “宗付,开门啊!”连续吃了几次“闭门羹”,徐淙祥并不气馁,再次敲开了徐宗付家门。

  “咋又来了!”徐宗付没好气地说。

  “我说了,减产我包赔。这是一亩地一千斤粮食的钱。”徐淙祥把一沓钞票递了过去:“先付你。”

  “这是干啥!”徐宗付将信将疑:“你哪来恁多钱?你承包俺的地,一年可能打恁多粮……”

  顶不住徐淙祥的反复“攻势”,最终,徐宗付想通了:“后来才知道,那钱是他贷款付的,真有魄力!”

  为打消村民疑虑,徐淙祥不仅打包票,还贷款预付了承包款。就这样,不少村民和他签了“联产技术承包合同”。

  “株距就像人排队,太密抢养分,太稀浪费地。”合同签完,徐淙祥就来到地里,教村民用“五指测土法”判断墒情,用自制标准绳测株距。到了追肥期,挨家挨户检查,发现苗情不对立马追肥……

  实践自己会说话,产量本身是导向。1984年,科技承包效果出来了:凡按他要求做的,麦穗籽粒饱满,亩均增产100多斤。农户尝到了甜头,徐淙祥却再没提技术服务费的事,看到大家增产增收,比自己多打粮还高兴。

  那一年,他入了党。

  徐淙祥推广优质高产技术不仅让老少爷们心服口服,还引起了农业部门关注。

  “项目一落地,他就把整个心思放在地里了。”徐淙祥做事认真,给太和县农技站站长李安成留下深刻印象:从播种到收割,他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下地,一天到晚在地里统计试验数据。“啥时候浇水、施肥、打药,比种自家地还上心。”

  连续多年,农业部门和科研机构在太和实施粮食高产攻关试验项目,徐淙祥负责的田块产量每年都名列前茅,赢得更多信任的同时也给他带来更大挑战。

  2003年,徐淙祥承担农业部高蛋白大豆丰产栽培试验。当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大片农田被淹。

  “豆子种下地,洪涝、龙卷风、冰雹都来了。”当时,上面下着瓢泼大雨,下面水泡着开花的豆秧,积水最深到了大腿根,老百姓都放弃了,都朝屋里跑,徐淙祥一家人却往地里跑。“我跟家人说了,这是国家项目,一定要把水排出去,用生命保护大豆产量。”

  他叫上全家老小,一连两三天泡在田里扒沟排水,用脸盆舀、用水泵抽,拼尽全力与大雨赛跑,脚泡肿了,腿上划得都是口子。豆苗保住了,一家人也累病了。

  那一年,当地大豆普遍减产,徐淙祥负责的试验田却创下181.6公斤单产纪录,对黄淮地区大面积推广高蛋白大豆新品种起到决定性作用。

  然而,造化弄人,常带来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当年秋天大豆丰收后,为破解小麦单产停滞困局,担任村支书的徐淙祥到河南偃师为全村人采购新品麦种。关键时,传来78岁父亲突发心脑血管病的消息。徐淙祥焦急万分,想赶快回家。

  “别叫他回来了,无论如何先把麦种拉回来。种子拉回来,我病就好了。”病床上的父亲托人打来电话:“因为今年咱大豆丰收了,明年小麦再丰收,这是村里老少爷们的希望。”

  22年过去了,回忆当时情景,徐淙祥老泪纵横:“结果,我把种子拉回来,父亲已经出殡了。”

  回到家,徐淙祥跑到父亲墓前长跪不起,泣不成声。

  夕阳。田野。弯月。归鸟……看日出日落,望远村如黛。面对生离死别,思念和悲伤深深扎进徐淙祥心里。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成了他心底永远的痛。

  擦干眼泪,徐淙祥把父亲期盼的种子藏进心里,埋头只做一件事:带着乡亲们科学种田,用良种良法不断丰盈希望的粮仓。

  三

  农家小院,炊烟袅袅。

  绿豆茶、锅巴馍、西瓜酱豆、荆芥拌黄瓜、辣椒炒鸡蛋……呵呵,徐淙祥家的早餐真够味儿!个个吃得满嘴留香、啧啧称赞。

  “走,咱们到试验田转转。”吃罢早饭,徐淙祥抓起草帽,带我们来到合作社良种繁育基地。眼前,是一块块被隔成小方格的试验田,每个方格里插着一块品种标识牌,阵容整齐,长势喜人。

  处暑后,田野里翻着金浪。饱满的玉米穗裹着浅黄苞叶,顶端红须油亮亮的,剥开几层,籽粒像镀了层蜡,咬开一颗,清甜的汁水在舌尖散开。

  “你看,这是‘庐玉9105’,那是‘皖豆61’……”徐淙祥指这里、复指那里:“这300多亩试验田里,选育了30个玉米品系、40多个大豆品系。”

  粮食增产,主要靠良种良法。徐淙祥流转的1230亩耕地中,专门辟出300多亩配合农业部门、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良种小区试验。

  “这一块块方格,就是一个个擂台,比试下来就能把好品种选出来。”徐淙祥说,“现在,配合专业机构搞良种繁育试验,比当年自己育种效率高多了。”

  2010年,徐淙祥开始繁育高蛋白大豆“太丰6号”,目标是抗旱、抗病、稳产高产。

  “育种有多难?需要经历多次试错、失败、摸索。”站在热浪袭人的试验田边,徐淙祥感慨:“所以,比绣花还难,比养小孩还辛苦。那时候育种,主要靠人工授粉,育一个良种要十多年时间。”

  当年,他总结出“大豆三步选育法”:第一步海选,每年从上千株大豆里挑出抗病性强、产量高的苗株;第二步相亲,把优株移栽到试验田人工授粉;第三步考验,让杂交过的后代通过旱涝、病虫害等多项测试。

  “其中,最难的是去雄和授粉。”聊起当年育种细节,徐淙祥显示出“老把式”的专业范儿——

  去雄,8月上中旬进行,下午两三点,天最热的时候,大豆花开正盛。五大三粗的庄稼汉拿起一把尖细镊子,轻轻剥开花蕾,完整去除花药,还不能碰坏柱头。

  授粉,次日清晨六点就开工,采集父本新鲜花药,轻轻涂抹在已去雄的母本柱头上,确保花粉充分接触……

  “大热的天,我蹲在地里干活,浑身都汗透,不知晕倒(中暑)多少回。”回忆当年育种情形,徐淙祥说,“育一个良种,人要脱掉几层皮。”

  万事开头难,十年磨一剑。徐淙祥选育的“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及配套技术,2013年通过安徽省审定后,在皖西北推广种植200多万亩。

  随后,徐淙祥与安徽省农科院、皖垦种业等省内外科研院所、育种企业合作,选育的“太丰3号”“太丰8号”小麦新品系,亩产均超600公斤,广泛应用到黄淮地区;引进种植“皖垦麦22”“华成865”等20多种小麦良种,有力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

  “合作社连年丰收,离不开老乔帮忙。”徐淙祥指着一旁和他脸膛一样黝黑的中年男子说,“十多年了,没少跟乔博士学技术。有时,俺俩也争得脸红脖子粗。”

  “老乔”并不老,名叫乔玉强,53岁,农学博士,现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作物栽培研究室主任。

  徐淙祥和乔玉强相识于2012年。彼时,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落户太和。乔玉强和三名同事被委派到徐淙祥的种植基地“驻点”。

  初次见面,徐淙祥在家招待客人。小院里,喷香的手擀面在锅里咕嘟着。“上车饺子下车面。”徐淙祥说,“这是咱太和板面,吃饱饭,不想家,博士们别客气。”

  一下来了几位农学博士,徐淙祥的小院变成了“专家大院”。机会难得,他每天跟着科研人员准时出现在试验田,拿着笔记本,像小学生一样向博士们请教土壤改良技术、作物育种原理,探讨庄稼种植优化方案。

  “种小麦,一亩地25斤种子就够了。”一次,乔玉强发现徐淙祥秋种时麦种播量有点多,便说:“播量大,多花成本,还影响产量。”

  “以前种麦,都是大肥大水大播量,一亩地三四十斤种子,现在咋不行了呢?”徐淙祥不解,提出一个折中办法:“要么做个对比试验,划出三块田,一亩地分别播25斤、30斤、40斤种子,水肥条件一样,午收看结果。”

  随后,徐淙祥精心照料每一块试验田,详细记录不同播量下每一株小麦的株高、叶龄、分蘖数……汗水滴在记录本上,也浇灌着对良种良法的认知。

  结果,第二年收麦,播量25斤的麦田亩产635.89公斤,播量40斤的亩产614.43公斤。综合算下来,精量播种总成本节省12%。

  “实践证明,老乔是对的。种田还得靠良法,不能蛮干。”徐淙祥说:“跟着专家学,学会都是宝,也保障了连年丰收。”

  离开试验田,徐淙祥带我们到新建成投用的农事服务中心参观。正值中午,宽敞的水泥晒场上热浪滚滚,金灿灿的麦子正在晾晒。高大的粮仓、高耸的烘干塔、现代化实验室等设施气象一新,颇具现代农业时尚范儿。

  “瞧,这是精量播种机,能一次性完成碎土、整平、镇压、播种、施肥等任务;那是大型收割机、这是植保无人机……”走进农机库房,徐淙祥如数家珍:“这么多先进农机,加上种粮补贴、农资补贴、农机购置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惠农政策,现在,咱农民赶上了种粮好时代。”

  令他欣慰的是,孙子徐旭东大学毕业回乡当上新农人,和自己一起用新技术新理念续写科学种田新篇章。

  四

  收罢小麦,咱们上课。

  “徐劳模,俺耩豆子的时候,地里草长得比豆子还旺。咋办?”

  在农事服务中心培训室,徐淙祥的夏种农技培训班如期开讲。学员是本镇及周边的种粮大户和农民,提问的是旧县镇何庄村种粮大户常兴铎。

  “除草,关键要除早除小。”讲台上,徐淙祥娓娓道来:“播种前,先深翻埋草,深耕25公分左右,将草籽翻入深层,不让草起身……”

  常兴铎全神贯注听,不时记下要点。“老徐的课,讲的都是实用技术,听着过瘾!”课后聊天,常兴铎坦言,十年前,他对请教徐淙祥还将信将疑呢。

  “要想多打粮,就找徐淙祥!可是,他恁大名声,俺跟他素不相识,他可教呢?”2015年,种大棚连年亏损的常兴铎改种粮食,便登门请教。“熟了才发现,徐劳模是个热心肠,平时也不用找,他隔三差五就来你地里看。咱老百姓种的地,都在他心里呢。”

  让常兴铎感动的是,有一年种玉米,夜里刮大风下大雨,天刚亮,徐淙祥就打来电话:“兴铎,赶快到你基地二号地南头看看可积水了?”

  “这老头子,俺地里有水没水他咋知道?”睡眼惺忪的常兴铎一边心里嘀咕,一边往地里赶。到了才看到,地头放了一双鞋,徐淙祥正挽着裤腿,蹅两脚泥站在地里呢。

  “天气预报有连阴雨,这块地洼,抓紧挖个沟,不能让玉米受淹了。”徐淙祥边说边走上田埂,“另外,下雨前撒点氮肥,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我种地打粮,他操心比俺爹还多。”常兴铎感慨:“现在,我跟徐劳模学到了技术,带动了200多个农户、十多个脱贫户一起科技种田,多打粮多挣钱。”

  “论操心,老徐就爱‘管闲事’。”老伙计张文灿深有同感:“他走你地边上过,都要停下来看看,一会儿捏捏玉米粒硬度,一会儿在本子上记下‘东头老李,玉米需补钾肥’‘西庄小赵,注意防蚜虫’。看你犁地差把劲,就数落‘光施肥、不深翻,小麦扎根无处钻’……”

  “呵呵,这都是以前编的顺口溜。”课间休息,徐淙祥和大家拉起呱来:农谚讲的都是耕种管收实用技术,几十年来修改增补,从原来60条增加到现在120条,印成小册子发给大家。“咱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以前种田像‘游击队’,大老粗,一炮轰。”苗老集镇农民张学林和不少小农户一样,过去种粮凭经验,一年忙到头挣不了多少钱。“跟着徐劳模学技术,方向明、本事硬,俺也变成‘正规军’了,种的地成了‘样板田’。”

  牢记嘱托种好粮,团结协作多打粮。2022年9月,徐淙祥牵头成立了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徐淙祥说:“咱协会不搞花架子,就办三件事:统一农资采购降成本、统一技术指导提产量、统一订单销售增效益。”

  基于此,协会积极开展大户带小户、小田变大田、全程大托管,带动中小农户近万户。每到农时节点,就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通过集中授课、现场观摩、视频连线等方式开展培训,让精量播种、“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直达生产一线,带动更多群众科学种粮、提高收益。截至2024年底,该模式已覆盖太和县30万亩耕地,带动2.3万户农民户均年增收超2000元。

  “看着村民多挣钱,我心里比啥都甜。”徐淙祥说。

  身处乡村一隅,牢记“国之大者”。时代,赋予了这位“老把式”更高的境界。

  得益于千千万万像徐淙祥这样的种粮大户和普通农民的辛勤耕耘,农业大市阜阳的粮食总产常年保持在100亿斤以上,被誉为“百亿江淮粮仓”;农业大省安徽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稳居全国第4位,每年净调出粮食200亿斤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

  秋风至,地金黄,大雁南飞唤农忙。

  放眼望去,那一茬茬庄稼、一年年丰景,就是徐淙祥用深情和汗水写下的大地诗篇——

  追梦粮满仓!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上一篇:湖光塔影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