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从养老院领回一个“爸”

2025-9-17 09:16| 编辑: 邵红飞 | 查看: 481|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任刚 通讯员 武万勇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王彪是颍上县一名“80后”创业青年,也是颍上红雨伞志愿者协会的一员。在他心里,经常惦记着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戚”。每周,他总要抽出两三天时间,去陪这些“亲戚”唠唠家常,帮他们做点家务。

王彪(左一)探望老人


  原本寂静的小院 有了欢笑声

  近日,趁着天气晴好,王彪和妻子拎着牛奶、米面等物资,驱车前往八里河镇东十八里铺社区。

  第一站,是东赵庄八旬老人朱超兰的家。

  “大娘,最近身体咋样?家里缺点啥?”

  “好,啥都好。”面对王彪的来访,朱超兰眉开眼笑,“家里啥也不缺,上个月你送的大米还没吃完呢。”

  朱超兰老伴早逝,儿子因病失去劳动能力,偌大的院子里长年只有她一个人。2020年初,王彪跟随志愿者团队走访时,了解到老人的困境,当即主动提出“认亲”,把朱超兰当成自家大娘一样照料。

  逢年过节,王彪总会提着营养品上门;平日里,他和妻子每月也会来三四趟。原本寂静的小院,渐渐有了欢声笑语,也有了家的模样。

  在王彪的“亲戚”名单里,朱超兰只是其中一位。东十八里铺社区的八旬老人陈西珍、谢桥镇新海村的九旬老人姜法心、志愿军老兵李家柳……这些老人都被他视作亲人,常去探望。

  “我爷爷奶奶和父母走得早,小时候家里困难,总有人伸手帮衬。现在我有能力了,就想多陪陪这些老人,让他们能踏踏实实地安享晚年。”王彪说。

徐鼎华留下的“礼物”


  跨越千里的“父子情”

  在王彪家里,珍藏着一把题有“金榜题名”四个字的折扇,背后隐藏着他与一位异乡老人跨越千里的“父子情”。

  2022年底,王彪和志愿者前往八里河镇养老院探望时,一位气质儒雅却略显落寞的老人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一个人坐在窗边看书,看起来很孤单。”王彪忍不住上前搭话,得知老人叫徐鼎华,来自黑龙江哈尔滨,是国内知名的烙画艺术家。1999年,徐鼎华曾应厦门市政协邀请,耗时11个月创作烙画长卷《清明上河图》,作为贺礼赠予澳门。

  这样一位艺术名家,为何会独居在颍上的养老院?王彪询问后得知,徐鼎华的儿子是说唱歌手,常年在外奔波。年事已高的他想寻一处环境优美又清净的地方安度晚年,经朋友推荐,便来到了颍上县八里河附近的这家养老院。可陌生的环境加上身边缺少能说话的人,让他始终难以适应,日子过得很孤单。

  看着徐鼎华孤零零的身影,王彪心里很不是滋味。和妻子商量后,他找到老人,语气诚恳地说:“徐老师,要是您不介意,就搬去我那儿住吧?家里人多,也热闹。”

  王彪真诚的话语像一束光照进了徐鼎华孤寂的生活。没过多久,老人便搬进了王彪在县城店铺二楼的房间。

  为了让老人住得舒心,王彪把房间重新改造:铺上防滑地板,换上老人专用淋浴设施,装上空调,还摆上老人爱读的古典书籍和全套绘画工具。从此,家里多了一位没有血缘关系的“老父亲”。

  公益的脚步不停歇

  店铺离王彪住处不远。每天中午和傍晚,他都带着妻子和孩子赶过来,陪徐鼎华吃饭、聊天。孩子写完作业,就围着“徐爷爷”看动画片、听故事;徐鼎华也把孩子当亲孙辈,教他们写毛笔字、画简笔画,兴起时还会讲自己创作时的趣事。

  2023年春节,吃完年夜饭,老人手拿冷烟花,和孩子一起在院子里挥舞,脸上的笑容比孩子还灿烂。王彪用手机拍下这一幕,至今珍藏在相册里。

  2024年3月,徐鼎华突发不适,王彪立刻开车送他去医院,推着轮椅跑前跑后办手续、做检查。医生护士忍不住夸:“您儿子真孝顺。”老人笑而不语,眼里满是暖意。

  那年秋天,徐鼎华的儿子从外地赶来,接父亲回老家。分别时,老人满是不舍,王彪也红了眼眶,悄悄塞给老人5000元现金,反复叮嘱他路上保重。谁料这一别竟成永诀。两个多月后,徐鼎华在吉林去世。消息传来,王彪愣了许久,眼泪夺眶而出。

  近两年的陪伴,王彪没向老人要过一分钱。老人留下的唯一“礼物”,是2024年高考季在50把折扇上挥毫写下的“金榜题名”。大部分折扇被王彪送给了高三学子,这份温暖也随之传递给更多人。

  这些年,王彪公益的脚步从未停歇:救助困境老人,他跑遍颍上十多个村镇;帮扶弱势群体,他自掏腰包送物资、解难题;资助高考学生,他牵头筹善款、赠文具……至于捐了多少物资、帮过多少人,他自己也记不清。

  认下这么多“亲戚”,图啥?王彪对记者说:“每次看到他们的笑脸,听到一句真诚的‘谢谢’,就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