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发布“2025年农村电商带头人典型案例库”,我市陈远、杨俊杰、胡振乾、段兆法、刘强、张丽丽6人成功入选,入选人数位居全省前列。将本地特色农产品打造成线上“爆款”;依托电商平台让传统手艺焕新;通过“非遗+直播”,带动产品销量提升……他们通过多种形式,把家乡味道卖向全国,成为我市电商产业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 安徽龙耕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远,2015年返乡创业,专注于鸭蛋制品深加工。公司打造了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拥有3个养殖基地、1家合作社,存栏蛋鸭20多万只。近年来,通过直播带货等电商模式,陈远带领公司在网上发力,全网收获粉丝近300万,2024年线上销售额突破6000万元,更是将“御福缘”烤鸭蛋打造成线上“爆款”。在自身发展的同时,陈远还积极利用电商平台帮助当地其他特色农产品打开销路。 与陈远专注于农产品深加工不同,临泉县“95后”青年杨俊杰通过“老手艺+新渠道”的方式,将普通馒头打造成“网红单品”。几年前,杨俊杰选择回乡卖馒头,经历3个月反复试验,掌握了千层老面馒头的制作技艺,并成功打开市场。2024年转战电商后,首播即卖出500单,次日卖到1000单。他创新采用“土办法”引流,如今仅抖音平台日销售量就达1500单,还带动隔壁村西瓜酱豆厂实现日销千单。同时,他创办的工厂为40多名留守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计划创建电商培训基地,帮助更多乡亲将土特产卖出去。”对于未来,杨俊杰信心满满。 创办安徽省徽菜园食品有限公司的胡振乾,则依托电商平台提升企业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公司成立之初,胡振乾就带领公司专注于农副产品深加工,打造出酱、卤、煲、面四大系列108款特色产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商行业的蓬勃兴起,胡振乾又将目光投向“云端”,带领团队利用电商平台拓宽销路。很快,公司的电商业务崛起,不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产品销往全国,还通过参加安徽省好网货大赛等活动,在网上打响产品品牌。在这一过程中,农产品附加值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2024年6月,公司为生产的馒头注册了品牌,两个月在网上销售7万多单。 跳出食品加工领域,段兆法则以“非遗+科技+电商”三重赋能,推动传统酿酒业实现“老树新枝”式升级。作为金裕皖酒酿造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段兆法深耕酿酒行业三十余载,带领传统酒厂转型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他拥有多项国家专利,创新改良“老五甑”工艺,并率先开展“非遗+直播”,单场观看人数一度突破10万人次。依托电商平台,企业年销售额增长达40%。 如果说上述带头人聚焦“产品端”创新,作为阜南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主任的刘强,则深耕“服务端”建设,为农村电商发展筑牢“基础设施”。 2016年就投身农村电商的他,主导搭建的综合服务平台累计孵化企业389家,年产值超5000万元。2024年,阜南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新孵化创业团队29个,组织开展电商培训40余场,培训超3000人次;通过整合260余家种养殖大户及电商企业,推动消费扶贫项目销售额达140万元。 在农村电商的“她力量”中,太和县的张丽丽以“家庭创业+地域IP”模式,让阜阳特色美食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餐桌。张丽丽带领婆婆和小姑子共同创业,在抖音平台收获超百万粉丝。她从直播卖太和板面起步,如今已拓展到西瓜酱豆、馓子等多个阜阳地方特色美食。几年来,她带货超十万单,不仅直接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更激发了其他网络达人参与家乡特色产品推广的热情。 农村电商是助力农产品上行、带动产业发展的有效抓手,是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消费的有力支撑。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农村电商技能培训,鼓励农村返乡青年、产业带头人等“触网”,壮大农村电商骨干队伍;通过组织举办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展销活动,带动农产品销售。其间,全市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农村电商带头人,他们通过小小的手机屏幕,带领农户从“田间”走到“云端”,实现种得好也卖得火,推动农业经济“活”起来、“火”起来。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